云和县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4140.7公顷,占全县面积的4.21%。全县共有3处自然公园:云和湖省级森林公园、白龙山省级森林公园、云和梯田国家级湿地公园。近年来,云和县立足“小县大城”的使命担当,以“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云和特色、符合云和实际的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一是突出创建特色,多模式推进发展新方式。云和梯田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我国三大梯田之一,面积为2354.67公顷,由人工梯田湿地、高山草甸化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组成,以海拔300-1100米的梯田景观群为主,呈现“森林-梯田-村庄-河流”的垂直特性,具有复合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湿地公园以高低错落、层层叠叠的梯田为景观主体,拥有美学价值极高的梯田景观群以及云海、雾凇、冰雪、山村、竹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观。以“海市蜃楼般的农田美景”被评选为中国最美40个景点之一。2021年云和全面开启湿地保护“云上智控”高效管理,以梯田文化、农耕文化、畲族文化等为主体,依托茶叶、食用菌、雪梨、有机鱼、黑木耳等种养基地,以特色乡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休闲渔业等项目为抓手,打造5A景区新名片。
二是优化地理资源,着力建立生态融合发展。云和湖省级森林自然公园856.9.01公顷,是以云和湖湿地为依托,以次生阔叶林为主体、以夏洞天瀑布为核心的省级森林公园。瀑布、庙宇、洞穴集群分布,是游客、香客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景点有龙母仙娘庙、仙人洞、夏洞天瀑布、双格井瀑布等养生森林氧吧,另龙儿洞、七里坑峡谷及其两岸次生阔叶林、大棚基银矿冶炼遗址等自然景观资源,供游客在森林中沐浴,在森林中或树荫下呼吸清新的自然空气,同时通过林中步行、闭目养神、作深长呼、观赏植被,了解科普知识等体验林区梦幻般的优美景色,具有较高游玩观赏价值和科普科研价值,利用现有良好的植被条件和地理优势,建设成为以森林氧吧养生为主题的保健游憩区。
三是推动生态山地资源,深化红色文化遗产联动发展。白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地处云和县城城市规划区边缘的东南侧,白龙山脚和安溪畲族乡黄家地村之间,面积为929.13公顷,是以公园内优良生态环境为基底、以独特的台地梯田景观和悠久人文历史为依托,以“探峡谷、游台地、享康养、健身心、忆革命”为主题定位的省级森林公园,由龙头坑阔叶林带、木樨花骑行道与神塘岭古道、白龙山、黄家地红色教育基地以及竹园、果园、田园组成“一带一路两区三园”的空间格局。园内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已知的植物有189科、590属,10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凹叶厚朴、红豆杉、浙江楠、香樟等8种。已知脊椎动物有10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雉、黑麂2种。
四是实现保护与发展新动能,构建管理模式新境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然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坚持系统集成,突出重点难点。贯彻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整体和重点、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聚焦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着力破解关键生态问题、防范主要生态风险,构建全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新格局。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着力推进重要机理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和适用装备升级,构建全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整体智治体系。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创新。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入、实施、运营模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云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