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盘山古道

 
 
发布日期:2021-09-1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盘山古道,也叫盘山岭,横亘于乐清市大荆镇盘黄村与温岭市大溪镇陈洋村之间,东北至西南走向。岭背海拔450米,全长3300米,其中乐清境内1370米。据《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二》载:“盘山……山势自雁荡东北太安山(今乐清太湖山)奔腾起伏至绣岭(黄岩),南纡北指,曲折盘旋,周围数十里,故名曰‘盘’,瓯人语‘盘山盘半年’,极以状其险远。”当然,这种记载是把位于大溪镇陈洋村至黄岩区秀岭村之间的秀岭,以及周围的支岭也包括在内,真正的盘山古道并没有太平县志中描写的那么险峻,也没有数十里之遥。

盘山古道经考证,在唐宋时期就已贯通,是古代台州、温州之间的门户,也是古代往来闽浙的官道、商道,更是一条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古道。只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至今无法详知,盘山古道是民间募建的,还是官方拨款兴建而成的?是诞生于刀光剑影的隋代呢,还是臻缮于贞观之治的盛唐?然而,无论怎样的一种说法,盘山古道留给我们的绝不是一条简单的山道,一条冷寂的古路,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文化,既是今天的,又是历史的。

宋室南迁以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盘山古道自然成了浙东南交通的要道,一路上儒士商贾、军队官吏和旅人迁客不绝如缕。古道路面由石头铺筑而成,宽约2米,最宽处有3米。纵观整条路况,山脚石路蜿蜒于田野阡陌之中,与山溪相随。山岭石路顺山势倾斜,盘旋而上,道路中的石块被过往行人磨得光滑透亮,多数地段长满苔藓,如果是秋天,石阶中铺满落叶,色彩斑斓,双脚踩上,飒飒作响。人到此处,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一种发古之幽思的情绪会如野草般疯长。

千百年来,盘山古道也和丝绸古道、茶马古道一样,既串起了温台两地民众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也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和苦难。在战争年代,它无疑就成了军事要塞。虽然,而今的路面已几乎消逝了踏踏的马蹄声和熙熙攘攘的行人,但从古道的基架中,仍可想见当年的繁华和辉煌。所以,在温岭人的心目中,盘山古道是一条通往历史,连接时空的古道,他们膜拜盘山,崇敬盘山。他们宁肯摒弃诡异、壮观的方山,而称这座海拔不高、山势也不怎么雄伟的盘山为温岭山脉之祖,并且还在近年把盘山古道温岭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山古道有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从乐清往温岭方向登盘山古道的起点是大荆镇的盘黄村。在岭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路廊。《说文解字注》释义,路廊即是行人歇脚、躲避风雨的场所,常作驿站使用。如果按现代的说法,这就是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了。不过,使人疑惑的是,按照惯例,路廊多是设置在山岭的险峻处或者山顶,而这座路廊却在山岭刚开始爬山处。但现在看来,让从平坦乡村道路蜿蜒而来的行人先歇一会儿脚,做一个深呼吸,聚集一下精气神,然后再一鼓作气开始爬山,也是有道理的。

岭脚路廊紧靠一条通村道路的边上,从旧址上看,它原先应处于古道的中央,实际上是一个两头畅通的门洞。路廊为木、石、砖结构,五架台梁式,青瓦覆盖。但遗憾的是,路廊缺乏铭文碑记。据当地村民说,路廊梁木上原刻有“温台故道,浙闽通衢”八个大字,但在上世纪60年代被毁。   

过路廊后,放眼望去,古道掩映在深山丛林中。经过近几年的生态林培育,古道两旁的植被茂盛葳蕤,种类繁多。既有常见的松、杉、柏等针叶林,也有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林,如木荷、青冈、香樟、杜英等,但看不到大树与古树,山两面的枫香树既少又小,形不成层林尽染的景致。想想也是的,山乡村民祖祖辈辈以树木为薪柴,启用煤气要迟到二十世纪末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是难以培育出参天大树来的。

古道并不陡峭,比想像中要平缓得多,在石块路面上行走觉得甚是舒缓惬意。尤其在行进中看远处山峦上的红叶、黄叶间或头顶上偶尔掉落的树叶,在眼前翩翩起舞,曼妙飞扬,那圆润的曲线就像一支支乐曲从天地间悠悠传来……

四十分钟后,山顶路廊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修葺一新的路廊,处于古道中央,木质梁柱,外墙基部为块石垒成,上部由红砖砌就,墙面上爬满藤萝,里面的木板长凳油光发亮,用手抚摸,感知有许多岁月了。

过山顶路廊后,便是一段下坡的石路,与乐清这一面的古道相比,它稍稍显得陡峭,但两面空旷,视野开阔。百余米后,有一古井赫然入目。古井紧挨山地高坎,建有扇形石井栏,井口不大,仅容一只小巧的水桶进出,幽暗深邃。俯身探望,眼光需越过很长一截长着细叶蕨和青苔的井壁,才是照不见人影的深不可测的暗黑色井水。据陪同的老人说,这口古井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温台两市的界址,古井的右侧,原立有温州、台州交界的石碑界牌。因此,当地村民至今还称古井为“界牌井”。

快到山脚时,古道周围是一派田园风光,尽管农田已经荒芜,路基两旁灌木、杂草丛生,然一路清幽恬静,虫声鸟语不绝于耳。更有一条连一条的溪流从山涧里迤逦而来,让古道与山溪相随,山溪与古道相依。随着山涧、清泉、流水的出现,石碇步桥、石拱桥、石板桥也接连不断进入视线。最使人动心的是那座小小的石拱桥,拱形的桥身全部由乱石垒砌而成,石与石之间互相衔接着、挤压着,虽然高高拱起,却牢固结实,千百年来不为洪水、台风所毁。更为难得的是,桥身石缝里生长出来的石莲、络石等藤蔓,差不多把整个桥身包裹起来,遥遥望去就像是一座藤桥。

盘山古道由一座路廊作为尾声,这座路廊同时也是温岭那边的入口。这是一座乱石墙体、青瓦屋顶、木头梁柱、白石台柱的路廊,结构看似简单,却实用大方。朝南的一面是只设石柱、不设门牖的四个大通间,兼具通风和采光的功能,还可以借景,前面的水光山色尽收眼底。连接石柱的,是简朴的长条木凳及厚重的石凳,供行人闲坐休息。朝北的一面,砌着乱石墙基和青砖墙体,行人就此可以躲避骄阳,遮挡雨雪。路廊顶部梁椽纵横,其间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等题字。在路廊的石柱和木梁上,捐助兴修路廊者的名单密密麻麻,正上方的大梁上,有“奉钦命福建金门总督府黄岩来喜舍纹银壹佰两正”字样,想必他就是盘山路廊捐资者中最高的长官了。据说,路廊原先两头都有一道精美的石门券,现在就只剩下靠乐清方向这头的一道门券了。

  门票价格:免费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