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
 
 
     
 
工作动态
 
     
 
 

数字赋能 精准落界——龙泉林权数字化改革促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发布日期:2022-10-2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龙泉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重要林区市,被誉为“浙南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84.4%,林地面积398万亩,林地占市域面积86.7%,林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7.5%。为有效解决山是谁的、山在哪里、山上有什么等问题,龙泉在2018年以公益林为切口,全国首创林权落界方法和技术标准,建设运行“益林共富”多跨场景应用,实现林地数字化综合管理和服务。

  主要做法:一是健全组织保障,确保林权精准落界。2018年底,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公益林落界完善工作领导小组。该市林业局负责方案编制、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等工作;林业工作站全力配合乡镇(街道)工作。另外,联合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了一支以“7名省级林业信息化专家为支撑、20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高效工作团队,承担技术指导、日常管理和数据采集等工作。同时,编制实施《龙泉市公益林落界完善工作方案》,全市各乡镇(街道)召开龙泉市公益林落界完善工作动员部署暨技术培训会,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二是全面宣传引导,发动林农积极参与。龙泉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召开落界工作动员部署暨技术培训会,19个乡镇(街道)组织召开村级动员大会,各行政村及时开展落界工作动员会,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全力推进数字化落界工作。通过谷歌(数字)地图,先以村为单位,将山界指认到组队,再以组队为单位,每户林农在室内指界画押。林农凭借原有林权证,在地图实景勾画,协商矫正山界、面积,从而调解纠纷矛盾。三是研发管理系统,创新林权管理模式。安仁镇、锦溪镇相继开展试点工作,验收评审后召开全市公益林所有权落界工作部署会。该工作运用“无人机+平板电脑+卫星影像图”的“线上+线下”联动落界模式,将林权数据采集自动化工作流程的整套运行设备搬进村、组里,从地图勾绘、界定书签订到资金发放均可在系统中自动完成,林农全程参与落界工作,实现管理更便捷、界址更清晰。

  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精准落界化解矛盾,促进林区和谐稳定。山林纠纷从2019年的584件断崖式下降至2021年的4件,下降99.3%,补发因纠纷等长期未能及时发放的补偿金360余万元。2018年以来,龙泉完成全市173万亩公益林的落界,实现公益林数字化综合管理和服务。今年,龙泉市数字化管理从公益林拓展到商品林,目前,已完成12.2万亩商品林落界工作,与之配套的《龙泉市商品林数据采集系统》《龙泉市商品林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全面盘活森林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依托林地权属落界成果,归集供求信息,搭建流转平台,将原本的“碎片发布、零散求租”创新为“线上发布、系统评估、供需匹配、高效流转”,变伐林卖树的“一锤子买卖”为持续分红的“长流水”。累计发布林地流转供需信息385条6.1万亩,成功流转153宗3.06万亩,用于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带动林农在家门口就业。根据落界采集的坐标、面积、海拔等地块因子信息,开展森林植被碳储量、碳汇量模型构建工作,为全市林农精准开设县、乡、村、组、户5级“碳账户”,已达成3笔“碳汇交易”,涉及林业碳汇减排量582吨,累计创收5.8万元,并发放首笔20万林业碳汇质押贷款。三是激起林农开发热情,林业产业风生水起。近年来,林业产业呈现多样性发展势头,形成以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及香榧、油茶等林下经济联动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合作社、农家乐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并成立了“一村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呈现出“林区变景区、农村变景点、林农变老板”的喜人景象。以前的“伐木大镇”宝溪乡,如今已打造成国家级4A景区,成为龙泉市第一个以创意林业、林事体验、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改革综合体。

(龙泉市林业局)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