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阵地,聚焦绿色共富、生态共享,浙江林业综合精准施策,着力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加快形成全面性、高质量和普惠性的林业发展新形态,为共同富裕作出更多贡献。
从余杭长乐林场的秋色渐浓、游人如织,到常山芙蓉湖村的油茶飘香、采摘正忙;从龙泉的数字化落界、“长流水”分红,到临安山核桃的无人机作业、大数据卖货。秋日的浙江,在生态底色的绿色之上,晕染着更多的共富金色和科技成色。
去年以来,浙江省林业局立足浙江林业特色,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以共建共享为导向,扎实推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项支持政策全面落地,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新项目、新政策、新举措,不断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五大千亿产业,在“共富路”上跑出林业 “加速度”。
11月15日-11月18日,11月22日-11月24日,来自新华社、浙江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都市快报、天目新闻等1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风团,分两期走访龙泉、庆元、磐安、安吉、淳安、龙游、常山7个县市,多角度、全景式观察“林业促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林业促共富”的浙江实践


采风团的首站,来到了有“浙南林海”之称的龙泉。龙泉林地占市域面积86.7%,林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7.5%。2021年以来,龙泉建设运行“益林共富”多跨场景应用,打造林业时空管理“一舱三端”,实现了7个层级17个部门98个事项的多跨协同、资源共享,走出了生态保护、林农致富“双赢”新路子。

以竹子为伞骨的户外遮阳伞
在这里,浙江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积极采用竹制品为伞骨,逐步代替以前的木质伞骨和铝制材料。目前,该公司每年价值7000万元的原材料来自龙泉本地,其中有90%是毛竹,带动本地110余户林农合作。
推动林下经济的创新发展,逐步实现“以竹代木”的发展目标,龙泉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竹木产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灵芝
在这里,年年丰家庭农场专注灵芝种植三十多年,相继攻克准野生紫灵芝、准野生树舌灵芝、野外赤芝竹脑等栽培技术, 2022年全年销售额有望破600万元。带动100多位村民再就业,同时吸引青年返乡再创业。“年年丰”把林下种灵芝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闯出了一条林下经济增收的生态富民路。
在“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庆元,国乡合作育苗木,走出林农共富路。国乡合作造林是庆元首创的股份合作制造林模式,是一种采取国有林场出资金、出技术,林农出土地,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的一种合作模式。
早在七八十年代,这里就开展了国乡合作改革,将全县闲置零碎林地统一流转整合,建成造林基地30多万亩,林木资产价值高达15亿元以上。同时这里还拥有百山祖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模式,打通“生态”与“富民”转化通道。
“30年以来,村集体总计获得140余万的收益。我们村通过国乡合作林场的模式率先完成了‘消薄’任务。”庆元县松源街道城北村的村书记吴治珠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为了创新林地经营模式,国乡合作正推出2.0升级版本,计划进一步通过建立林业投融资机制,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解决林业资金投入和林农收益兑现问题,营造珍贵树种基地,推动森林生态产品生产和服务价值实现。

庆元县百山祖镇黄水村

黄水村原党支部书记吴长金手捧锥栗
庆元是浙江省唯一的“锥栗之乡”,人工栽培锥栗历史悠久,锥栗林的大面积种植也给庆元东部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村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我从2001年开始种植锥栗,当时县里鼓励我们种,我带头先种起来。现在我们黄水村有100多名村民种植锥栗,每家每户收益在3-10万不等。”庆元县百山祖镇黄水村原党支部书记吴长金介绍。
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保护中心主任吴明鑫告诉记者,目前百山祖镇范围总共种植锥栗约有5000亩左右,每亩的效益可以达到2000元。为了提高锥栗林的产量和质量,林业专家多次到锥栗种植地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施肥方法以及指导村民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低产林嫁接。如今,锥栗已逐渐成为百山祖镇的“共富果”,让当地村民都尝到“甜头”。

磐安花溪村
推进名山公园建设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浙江省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浙江省林业局把推进名山公园建设作为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着手制定实施名山公园“带富”行动计划。
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坐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盘山区花溪村,近年来依托自然风光和生态优势,坚持“村中有景、景中有村、景村共融”的发展思路,用三年时间先后完成老村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景观节点打造以及花溪夜游等旅游项目建设。
随着村庄面貌改善和景区发展,当地累计发展民宿58家、床位599张,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从父辈们依靠药材、木材等山林资源为生,到如今年轻一辈通过保护生态资源来吸引游客,增加收入。花溪村正从“砍山”到“护山”,从“柴火经济”转变为“美丽经济”。
八个标志性成果打造“万亿”产业
浙江是森林资源小省,但一直是林业产业大省,2021年林业行业总产值5560亿元,以全国2%的林地创造了全国8%的林业产值。林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为19%,重点林区县的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
以 “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未来,浙江省林业局将打造 “森林碳汇、一村万树、名山带富、未来林场、竹业振兴、千村万元、机械强林、数字林业”8个标志性成果,为全省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贡献更多林业力量。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山区,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山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山区26县是关键点和突破口。山区26县,均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业既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
去年,浙江省林业局发布《关于支持山区26县 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十项支持或“加大”。为积极发挥林业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加快将山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使林业成为山区富民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浙江还制定了《林业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 (2021—2025 年)》,将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产业富民能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全国林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经验。
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将建成高质量森林浙江,林业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全省国土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自然资源保护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成,林业富民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化建设达到新高度,林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林业碳汇能力明显提升,林长制全面实施。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50%,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 100 立方米/公顷,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保持稳定,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 3.4 亿吨,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人数达到 5 亿人次以上,实现年林业行业总产值 10000 亿元以上。
在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区和全力打造林业现代化先行省的道路上,浙江林业正以其独特的辨识度,奋力向前,开启创新发展的全新篇章。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朱齐超 记者 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