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水南村 掩饰烟雨流苏的繁华

 
 
发布日期:2022-12-0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早听说三亚的水南村被称为古琼州四大古文化村落之一,它因地处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自西汉至北宋以来,这里一直是地方各级官吏的任职所在地,从唐代起,这里又是不少朝臣名仕的流放之地,这样又使得水南村有了“幽人处士家”的别称,同时又被称作“琼南第一村”。

本土文化的独特符号

  夏日的早晨,我们走进村子,大道两旁有许多擎天巨伞般的椰子树,群伞之下开着一些咖啡店。感受海风轻轻地穿过椰林,来到人们的身边,使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留下的美句:“快意雄风海上来。”咖啡店规模虽小,但生意十分兴隆。每个茶客都手持汤匙,频频地搅动着放在瓷盘上的带耳茶杯,边聊天,边品尝。店堂内弥漫着阵阵扑鼻的浓香。原来,这是一爿椰椿丛中的咖啡店。

  继续往前走,街道两旁还有许多小摊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椰树下的椰雕摊档。

  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来到椰子树下,看见不少游人在挑选心爱的椰雕工艺品。一位游客,买下了镂通花镶嵌着夜光贝的锡胎椰雕茶叶瓶;一位穿着运动装的小伙子,捧着用带衣椰子雕凿成的老猴烟灰缸,笑嘻嘻地让人观赏;一对羞答答的情侣,则买了刻着大双喜图案和“百年偕老,永结同心”对联的椰雕糖果盒,老艺人还当场挥刀为他们刻下芳名及在海南岛旅行结婚的日期。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俩腼腆地相视而笑,乐滋滋地离开人群。

  海南岛的椰雕,历史已相当悠久,在古代就被誉为“天南贡品”,深得朝廷青睐。由于古人认为椰壳具有“遇毒即裂”的性能,因而用小椰子壳雕制的玲珑酒杯,曾风行在士大夫的宴席上。唐代诗人陆龟蒙就留下“酒满椰杯消毒雾”的诗句,被贬谪海南的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写过《椰子冠》一诗:“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给古老的海南岛椰雕工艺留下一条珍贵的史料。

  今日的海南椰雕已非唐宋可比,只要你到了海南,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只要你到椰雕市场上浏览一圈,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大大小小的椰雕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有把整个椰壳镂空,雕出二龙戏珠的高脚椰盒;有镶嵌上夜光贝,配上锡胎的梅、兰、菊、竹的茶叶瓶;有配上陶胎,镂上通花的花瓶;还有普及性的鸡形茶壶、猫头形牙签筒、糖果盒等等。艺术性和实用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真是琳琅满目。

黄道婆的“故乡”

  去水南村,我还是冲着唐朝李德裕,宋朝赵鼎、卢多逊等流放的朝廷命官以及“纺织家”黄道婆来的。宋末元初,我国杰出的纺织能手黄道婆,从大陆浮海南来,在这里住了整整四十个寒暑。现在,我们也来到了这里。一进村,就见那高耸的红棉,开着火焰般的花朵,宛如千万盏红灯,闪烁夺目。蜿蜒曲折的宁远河,绕村洄转,滋润着水南大地。周围绿树婆娑,细竹窈窕,鲜花簇簇,蕉果累累。家家门前槟榔摇曳,户户院后椰树挺立。庭前的瓜架,藤粗叶茂,绕来盘去,浓荫蔽天。

  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小时是个童养媳,因受不了封建家庭的虐待,便搭了海船,漂流到海南岛的崖州,就在水南村居住下来。当时,崖州的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所织的被、褥、带、脱,有花、鸟、草、兽、团凤、棋局等图案,光彩夺目,粲然如画。黄道婆在黎族人民的热心帮助下,很快学会了纺织技术,并且改革了纺织工具。当她年老时,又回到自己的家乡乌泥泾,向百姓传授种棉和纺织的技术。元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录甚为详细:“元初时,有一媪,名黄道婆,从崖州来,乃教以造作捍弹纺织之具,乡人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岁既就殷。”现在,在她家乡还有黄道婆墓。

  我们从村子西头一直走到东头,都没有找到黄道婆的故居和遗址,导游说黄道婆的故居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没了,我们不得不带着遗憾跟着导游走进村子里转转。

  在村里,但见家家庭院、幢幢楼阁,都掩映在一片碧绿之中。宅前宅后,鸡啼鸭叫,牛欢人笑,无处不显出繁荣富足的景象。步出村外,又是一番景色。水稻正抽穗扬花,高粱已经成熟。那小米的尾端,罩着一个个薄膜袋,风一吹,鼓荡起来,宛如烟云浮动。玉米长得更壮,一个个拖着一条条毛茸茸的彩色尾巴。西红柿又肥又大,像一只只小灯笼,把枝丫都压弯了。看着这千紫万红的田野景色,叫人心里怎不欢乐呢!

跳“卡咯”的黎人生活

  在水南村的西北,只见那里大部分房屋是船型的,外形很像船棚,用树干支撑着,人字形的厚厚的笆草一直延伸到地面上。船形屋大约宽4米、长8米、高2.5米,南北向、没窗户,东西各有一扇门,中间一堵篱笆把房子分成东西两间。东边一间稍大,是外间,作厨房、居室,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西边的叫里间,是储藏室也是客房,这种房子犹如60年代乡下临时搭建的小草屋。导游告诉我们:“这是黎族最原始的古村落,现在村里新盖的砖瓦房越来越多,再过几年这种船形房恐怕就看不到了。”

  夜幕降临以后,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黎族老乡,一伙一伙地涌向村后的开阔坡地,围住熊熊篝火,兴高采烈地观看青年男女们跳“卡咯”,这是他们庆贺丰收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我和我的同伴也挤到人丛中去,只见草坪上平行摆开两条相距数尺、小腿般粗细的桁条,上面架着若干根长竹竿。青年男女分别蹲在桁条外侧,每人两手各执竹竿的一端,然后晃肩扭腰,按节律将竹竿与桁条、竹竿与竹竿相互叩击。跳竹竿的青年男女即在竹竿时分时合的空隙中跳跃、旋转,动作轻捷灵巧,矫健优美。男女青年传神递情,配合默契,并和着“嘣嘣啪啪”的竹竿声高喊着“卡咯!”“卡咯!”情绪十分饱满欢快,气氛又是那样热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他们时而单脚弹跳,时而双脚腾跃,时而侧身旋转,那姿态如在演出双人舞。我的脚也不自觉地模仿着他们一起一落地跳跃起来,要是人少一点,我真想走进场去学一学。

  他们越跳越起劲,越跳越欢快,竹竿叩击得也更紧凑有力,犹如阵阵急促的马蹄声,极富音乐感。这时,全场沸腾了,观众也发出“卡咯!”“卡咯!”的叫喊,声音在山寨的夜空久久地回荡。

  听导游说“卡咯”是黎族语言,用汉语说就是“跳竹竿”。这个古老的黎族风俗,至今盛行不衰。除了庆贺丰收,并期望来年有更好的收成外,未婚男女也通过这一活动来挑选心爱的伴侣。

  在离开水南村的瞬间,忽然发现进村门牌两边的石门上刻着的许多古词,字里行间正渗透着独特的历史韵味,那些斑驳的历史印记正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