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部,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自古以来,舟山人民世世代代依水而生,湿地尤其是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渔业、航运、农业、土地开拓无不与之息息相关。舟山湿地类型以浅海水域和潮间带淤泥海滩为主,兼有少量岩石性海岸、沙石海滩及内陆湿地,全市8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面积共6.8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6.21%,其中滨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占比高达91.11%。
据相关调查成果及资料分析统计,舟山市湿地范围内发现维管束植物541种、鸟类106种、鱼类442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35种、兽类19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1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

舟山市湿地资源分布图
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加快湿地建设步伐
以《舟山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2018—2030年)》为纲要,及时修编了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五峙山列岛鸟类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等相关重要规划,作为湿地保护、开发和管理的依据。突出“重要湿地建设优先”“生态修复为主”两个重点,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增强湿地储碳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打造海岛特色湿地
舟山群岛向海而行,湿地类型及其建设发展具有独特的海岛特质。
舟山3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分别为嵊泗马鞍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舟山市东部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占舟山2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的11%以上。多年来,全市在海洋特别保护区湿地海域累计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边浅蛤、黑鲷、条石鲷、厚壳贻贝等物种1亿余单位。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方式,打出“养海护鱼、耕海牧渔”组合拳,恢复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以生态修复重构活力之海。更是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速“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进一步推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通过潜堤构筑、海岛公园、亲水海岸生态景观等一系列措施,全市完成岸线整治修复122公里、恢复生态湿地千余公顷,滨海湿地面积不断增加。

乌石砾滩湿地
五、六月份正值鸟儿繁殖的时期,五峙山列岛鸟类自然保护区内也热闹了起来,随处可见鸟儿们繁殖的痕迹。经过多年建设,如今每年飞至该地停歇、栖息和繁殖的水鸟有42种,数量达10000多只,被誉为神话之鸟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的首次慢直播自从5月22日开播以来,受到全球爱好者的好评。目前保护区正在以数字化为抓手,通过实施“智慧鸟岛”项目建设,完善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为珍稀濒危鸟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乐园。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 陈斌 摄
综合协调,加强监督,形成保护管理合力
舟山市以《湿地保护法》《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指引,坚持“全面保护湿地”的新理念,在全市范围推行“林长制”“湾(滩)长制”“河长制”等措施,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林业、海洋渔业、生态环境、水利、建设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完善湿地保护协调机制。林业与海洋渔业部门制订了《关于建立资源规划与海洋执法部门联动协作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逐步建立健全“海上巡航检查、陆上系统监控”相结合的全天候高效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管控能力,健全海洋湿地管控长效机制。定海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林业主管部门等共同成立了五峙山鸟岛联合保护协同中心,以“护海、护渔、护岛”三护平台为载体,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协同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共同维护鸟岛海洋湿地生态安全。
2017年,《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出台,是舟山市获得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实体法,也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为舟山市海洋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法制依据。今年,重新修订后的《条例》将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公布实施。

拆除旧船厂,建设新湿地
面向公众,结合旅游,积极开展科普宣教
舟山这座彰显“自然山海韵味、国际现代风貌”的现代海洋城市离不开湿地的涵养,而湿地更需要民众对它的呵护。近年来,舟山依托海岛旅游城市优势,抓住“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等主题日宣传时机,不断扩大宣传辐射。每逢春夏秋旅游旺季,也是普陀山、嵊泗等旅游胜地开展湿地宣传活动的好时机,各县区积极组织在公园、旅游景点、游客集聚广场等地开展湿地知识宣传和科普咨询活动,增强了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五峙山列岛万鸟齐飞
今后,舟山市将始终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不断优化湿地保护空间布局,努力落实海岛大花园建设,打造海上“富春山居图”。
(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管理处、舟山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