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
 
 
     
 
产业资讯
 
     
 
 

东阳:“传承保护+开拓创新”非遗活化模式

 
 
发布日期:2023-06-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木雕与东阳竹编并称为东阳工艺美术界的两朵奇葩,分别被列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阳市以木雕红木与竹工艺两大技艺传承为纽带,推动旧时手艺成为新时代共富“聚宝盆”,明确将木雕红木与竹工艺产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培育,推动木雕家具产业和竹工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打造全国工艺美术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末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000亿元。

  东阳木雕:精雕细琢刻出“木质金名片”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近年来与红木家具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集木材交易、产品设计、加工制作和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东阳最具辨识度的特色产业和最具培育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东阳现有木雕红木家具企业13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木雕之乡”“全球木雕产业合作基地”“中国红木(雕刻)家具之都““世界木雕之都”。

  手艺开辟发展之路。东阳不是红木这类珍贵硬木的主产地,改革开放伊始,东阳的匠人们南下广东、福建等地打工学习。多年后不仅手艺精进,还带回了创业的资本、管理的经验、改革的勇气,以木雕文化为基,开辟出一条红木家具产业从0到1再到N的发展之路。东阳木雕与红木家具的结合,不仅将精良手艺传承,更将其融入当代生活,依托东阳传统土壤培育出的大批雕工、木工以及精湛技艺,在全国红木家具产业中站住了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非遗传承之路。东阳中国木雕城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木雕工艺品集散地,东阳木雕小镇是浙江省标杆特色小镇。

  优化整合产业结构。成立木雕红木家居产业发展局、家具研究院,形成集市场管理、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四位一体的“一局一院一中心一大脑”发展格局。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环保问题,开展家具行业环保整治再提升行动,提升改造一批、集聚入园一批、关停淘汰一批,探索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污染防治和规范化管理模式。在全国创新开展效能评定,根据调研分析和企业意愿,分类施策进行提升改造;引导符合入园标准的企业进入小微企业园,积极探索环保治理设施有偿共享共用;多重审核手段把关,关停和取消喷漆工艺企业316家,完成油改水企业168家、设施提升企业368家,形成“家数精减、主体升级、产业规范”的新格局,入选第二批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名单。通过结构优化整合,东阳木雕红木产业规模化、清洁化程度显著提高,外在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2022年木雕红木家居全产业链总产值达713.93亿元。

  东阳竹编:“千年工艺”编活“竹文章”

  东阳竹编始自殷商时代,历经千年传承发展,以立体造型和精编细织为长,充分体现出东阳竹文化的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工艺研究价值。近年来,东阳在传承保护竹编工艺的同时,不断拓展竹产业,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融合创新带动竹产业发展。东阳市以生活化、产业化、现代化为导向,独辟蹊径利用竹编工艺创新带动竹产业发展,实现非遗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将竹编工艺的艺术性与竹制品的实用性相结合。北后周村在款式、用料、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产品不仅有家居用品,还有音乐盒、平安扣、迷翁香盒等工艺品;雅溪卢氏竹编传人将传统文化中的名人书画与竹编艺术完美结合,售价较传统产品有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对竹工艺进行研究创新。东阳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目前已研究成功包括竹编软化拉伸成型生产线、竹制气压蒸笼生产线、竹制牙刷全自动生产线等项目。据统计,东阳现有登记在册的竹编、竹席、竹工艺品加工各类市场主体700多家,北后周与卢宅的竹编、蔡宅与溪口一带的竹串丝工艺品、南马的竹席及千祥的宫灯已形成块状经济,产品畅销海内外。

  宣传教育传承文化魂。竹工艺产业不仅能使民众物质富裕,还能使其精神富有,然而,近年来东阳竹编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为此,东阳采取一系列宣教措施进行保护性抢救。东阳东风竹编厂是东阳首个竹编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对象,被列入省级非遗工坊创建名单。非遗工坊是指依托本地区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相较之前的非遗传承基地,工坊更注重彰显经营和就业功能,实施生产性保护。“国际竹藤组织竹工艺培训基地”也落户东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各类专业人才达1万多人。

(东阳市林业局)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