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只白鹭盘旋归林,落入村中庙前漾的小岛上栖息。在禹越镇三林村,村民们吃罢晚饭,最喜的便是迎着晚风,漫步在沿河步道,赏万鸟飞林的壮观景象。
“以前,村里的道路狭窄,环境脏乱,大家只能在屋前的空地玩。现在可好了,村庄环境靓丽,设施齐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姚武杰介绍道。
三林村的“跃迁”要从2010年说起。当年11月,原三来村与茅林村合并成三林村。德清东部行政村多以传统蚕桑业为主,村民大多务农,乡村基础条件差,三林村算是缺人才、少资源、难发展的“后进村”。经过10年的蜕变,而今的三林村靠“一块地”“一片景”“一张图”实现资源集聚,呈现“万鸟归巢”的发展新态势。
“我算是村里的第一家农企,政府很支持,产业也就越做越大了。”三林村成立之初,为突破发展瓶颈,把农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范旭民抓住机遇,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做起了休闲观光农业。
传统农业成功转型到农旅融合的新赛道,这是三林村发展的1.0版。有了产业支撑,村子开始大刀阔斧搞建设。2018年6月,三林村将一个普通的水塘,几条不起眼的乡间小道还有一幢闲置的厂房,打造成风景如画的“明星项目”——万鸟园。
健身房、篮球场、小公园……对于村子里的新变化,村民们如数家珍。在好项目的引领下,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中心村”“十锦园”“百果园”“千思园”以及“万鸟园”串联起了“个十百千万”风景线,走在村里,可谓是一步一景。
进入汛期后,雨水显著增多。在下雨天的早晚交通高峰,沈炳奎总会来到禹越镇北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的电子大屏,点开汛期动态,观察降雨量、河湖水位等实时监测数据。
从产业升级的1.0,到村庄建设的2.0,再到基层治理的3.0,三林村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模范村”。据统计,2022年三林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68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00元。沈炳奎直言,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真切实践下,村子由内到外发生了巨变。产业兴旺,环境亮丽,百姓富足,乡村发展底子扎实,这就是三林村吸引“万鸟归巢”的魔力。
(湖州市林业局,德清新闻网 记者 沈宇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