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
 
     
 
 

湖州:“活化石”新生记

 
 
发布日期:2023-08-1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这两天天气太热,鳄宝宝快破壳了,我得去看看。”上周日,本该轮到休息,但是心系扬子鳄的任大斌一早就走出了家门。

  任大斌是浙江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饲养员,家住长兴县泗安镇管埭村尹家边自然村,这里也是扬子鳄保护区的核心所在地。从家到单位来回赶趟,转眼已快40年。

  尹家边是典型的土斗区,土斗区内有田有水,植被茂密,湿润的环境正适合扬子鳄栖息,于是它们便顺着扬子江来到了这里。

  当地村民对扬子鳄并不陌生,他们唤它“水壁虎”,听着“会咬人”的劝诫,大人小孩都远远躲着它。1975年,中科院爬行类动物专家黄祝坚带队来调研,他们告诉村民,这种动物叫扬子鳄,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在全世界范围都接近灭绝了,要重点保护。不懂得大道理,但是朴素的村民牢牢记住了“保护”两字。大家仔细一数,11条。

  任广海,任大斌的父亲,当时是村干部。在他看来,保护好珍稀动物是村子的责任。1979年,村里专门腾出了三五亩鱼塘,把11条扬子鳄集中起来养护,这个“家”也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扬子鳄保护区。

  任大斌初中毕业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去照顾扬子鳄吧。任大斌点点头,径直走向了扬子鳄的“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生活并不富裕,他们经常赶在刮风下雨打雷的夜晚,打着手电筒捉癞蛤蟆,千方百计给扬子鳄改善伙食。

  为了精心呵护身边的“活化石”,当地政府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明确核心区1500亩里不能建工厂。

  2007年,扬子鳄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了给扬子鳄腾出足够的生存空间,整村进行了搬迁。

  保护有力,让种群繁衍成为可能。

  “和其他保护区不同,我们一直以来采用原始湿地环境与模拟扬子鳄野外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式,除了人工定时定点喂食外,尽可能让扬子鳄自然繁育、生长。”浙江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李慧说,为了防止种群衰退,保护区先后从安徽扬子鳄保护区和美国引进扬子鳄近百条。

  2000年开始,该保护区牵手浙江大学团队,对扬子鳄的繁殖记录、谱系构建、远亲血缘引进、核心种源群筛选等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雌雄扬子鳄成就好姻缘,进行优质繁育。

  “我们通过抽血样、基因检测、片段分析,建立了329条扬子鳄的优质核心种群。”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方盛国说。

  基于这项研究,2001至2004年,长兴无偿划拨了10公顷配套土地,实施种源自然繁育扩大项目。项目修建了独立的繁殖池、成年池、亚成体池和幼鳄池等功能单元,除了最大限度规避近亲繁殖,还破解了种群食幼、幼鳄越冬高死亡率、鳄卵破碎等问题,扬子鳄种群数量由最初的11条迅速增长至3000多条。

  方盛国评价说:“3000多条,足以证明扬子鳄这个种群已逐步恢复。”

  夕阳西下,暑气渐散,扬子鳄有的微微探出水面,警惕地环顾四周;有的懒洋洋地趴在岸上,惬意地沐浴余晖。岸边,游客信步,不少父母给孩子进行科普讲解。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任大斌指着其中一个池塘说:“在这里,今年刚放归了100条扬子鳄,已经是连续第12年放归了。”

  “当扬子鳄达到一定数量后,一方面容易产生疫病,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扬子鳄的野性不足,难以保持其物种基因。”李慧介绍,经过科学论证,该保护区于2012年4月15日开始实施自然放归。

  12年来,放归扬子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1480条。放归后,扬子鳄可以实现自然捕食、自然选择配偶、自然产卵、自然孵化繁育。

  历史上,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的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流域,如今,它们是否还能回家?

  “经过保护、繁育,目前长兴保护区扬子鳄的数量已经突破了9000条,它们也越来越适应这个家了。”李慧说,“我们一方面将继续通过每年的野生放归,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一方面计划通过引种至外地,让他们多顺应不同的野生环境。”

(湖州市林业局,湖州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徐斌姬 王炜丽)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