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不愧是吉祥鸟,它来了后,环境改善了,游客更多了。”沿河村位于德清县下渚湖周边,有对朱鹮将巢长期安在了村民丁香根家附近的一棵香樟树上,丁香根每天习惯去看一看。
在德清,流传着朱鹮与人类相互救赎的故事。
在朱鹮落户之前,下渚湖是一个大型水产养殖场和垃圾湖,1/4水域覆盖水葫芦,1/3水域进行网箱和珍珠养殖,包含农家乐在内的环湖105户农户生活污水直排入湖,下渚湖断面水质仅达到IV类。
20世纪50年代,朱鹮一度濒危灭绝,为了重建浙江朱鹮野生种群,德清在15年前开始了抢救保护。德清县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说,历史上,朱鹮在德清曾有过生活痕迹,2008年,当地从陕西引进了10只朱鹮。
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高,它们的到来倒逼着栖息地下渚湖严格治理环境。
“小鱼治水”守护最美栖息地、“水下森林”重塑河湖生态链、“生态绿币”组建全民护卫队、“湿地碳汇”实现生态价值兑现……“壮士断腕”之下,下渚湖水质长期稳定在II至III类。
来到下渚湖,近距离就可观赏国宝朱鹮。此时,一只朱鹮在水域岸边嬉戏,它的脚和喙的尖端呈鲜红色,一身羽衣白里透红,优雅的身姿或站或飞,绝美如画。
“它又回家来了!”只一眼,邱国强就认出这只是野外放飞的,平常有时候会从外地赶过来。“与鸟为伍”近10年,他对朱鹮如数家珍,“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余万年,是鸟类的‘活化石’,由于长得漂亮,又被称为‘东方宝石’。”
如何让“东方宝石”重现辉煌?除了绿色生态屏障,多生多育、优生优育很关键。
在德清县下渚湖湿地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孵化器、育雏箱等设备一应俱全。“每年3月到6月会进入朱鹮繁殖期,今年,基地内的人工繁育朱鹮种群全部根据DNA进行了重新配对,避免近亲繁殖。”饲养员袁李莹每天都在观察人工孵化出的32只朱鹮宝宝,现在它们已能飞行自如。
“朱鹮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双方会共同抚养雏鸟,自然繁育大大制约了朱鹮数量,但人工饲养这条路也不好走。”邱国强清晰记得,刚接手朱鹮保护管理工作时,人工繁育受精率和出壳雏鸟的存活率分别仅有26.34%和33.76%。
基地后来与浙江大学等院校进行科研合作,并抛出两个大招:首先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让它们“自由恋爱”,并在孵化季到来前添加牛肉、面包虫、小鱼小虾等各种辅料,保证营养;另外针对出生后的幼鸟,调制出最接近野生朱鹮哺育幼崽时的半流食配方。
终于,朱鹮受精率逐渐提高到了87.51%,出壳雏鸟的存活率提高到了96.11%。
时至今日,当地朱鹮种群数量增至761只,其中,人工种群394只,野外种群367只,德清朱鹮种群成为全国第三大朱鹮种群,德清朱鹮繁育基地成为全球最大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
去年9月,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启动仪式在德清举办,标志着德清朱鹮繁育与野外种群重建工作迈入新阶段。
“从2012年起,我们在下渚湖湿地里建造了一个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用于让朱鹮掌握野外求生技能。”邱国强说,2013年,朱鹮首次就地野外放飞,2021年和2022年,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两次异地野外放飞,今年初,在钱江源国家公园成功放飞,朱鹮在中国南方历史分布区的“版图”不断壮大。
近日,精心挑选的10只优质朱鹮将被运往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野化放归。接下来,朱鹮还将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持续播撒野外种群重现历史分布地的希望种子。
在德清落地生根的朱鹮,正从“浙里”展翅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湖州市林业局,湖州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徐斌姬 王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