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寻芳
 
     
 
 

古朴典雅的南浔

 
 
发布日期:2023-08-0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南浔是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区,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也是“辑里湖丝”的发祥地。乘车从湖州出发,沿高速公路行进,半个小时就到了南浔古镇。穿过一座高大的牌楼,眼前的风景,和大多数人的想象略同。小桥流水、临水民居、石阶码头、乌篷船,还有河边浣洗的女人和静坐的老者……这是江南水镇的常态。

  清末民初时期,南浔出现了一个因经营丝业而发家的、令世人瞩目的豪富阶层。当时的朝廷一年财政收入仅仅七千万两白银,而“南浔四象”,也就是四个最有钱的人,财产据说共达八千万两,真可谓富可敌国。这批富商不但有钱,还接受了西方文化,于是,他们的住宅建得中西结合,虽然外表是中式的,里面却是西洋风格。

  小莲庄。过了石桥,向左一拐,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小莲庄。小莲庄属南浔景致之最,原是“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家庙和花园,据说因主人钦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建于湖州的莲花庄而得名。值得关注的是,此刘镛并非乾隆年间的宰相刘墉,有人估算,刘镛的家产在清末达到了两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几个大省一年的收入。刘镛59岁时开始修建私家庄园“小莲庄”,他原打算先修一个十亩的荷花池,再在池边建几座亭台楼榭,以便风和日丽时赏荷、垂钓,安享晚年。没想到小莲庄一修就是四十多年,园林确实精巧,和老人设想的也一样,可惜他在65岁时就去世了,一生忙忙碌碌,到头来还是子孙享受。看完内园,回到荷花池,再看亭榭楼阁。只见曲桥长廊,环绕池周,古木参天,藤萝密布,六角亭隐于垂柳翠竹之间,极具江南水乡情趣。若是夏日荷花盛开,想必美不胜收。

  藏书楼。和小莲庄毗邻的嘉业藏书楼,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建造的,此人自幼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他收集的书数不胜数,遂下决心在小莲庄刘氏家庙旁边建造一座藏书楼,最终于1924年岁末建成。此后,他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自称历时20年,得书60万卷藏于书楼,此时嘉业楼的藏书,堪称江南一绝。藏书楼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还有大量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看得出来,园主颇费了一番功夫。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件事做一辈子,刘承干很想用一辈子时间来藏书,可惜时局难料,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国共内战,最终他家道没落,只好变卖书籍维持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知道已无能为力继续自己的愿望,遂将残留书籍全部捐给了浙江省图书馆。

  沿小河边东行,来来往往的游人、琳琅满目的小店、大大小小的石桥,还有唱戏的、划船的、吆喝的,情景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向后移去。

  张石铭旧宅。夹杂在小桥流水之畔,还有几个名宅大院,其中张石铭的旧宅相当别致,一堵高高的院墙沿河而立,虽然外墙和院门并不起眼,可里面却别有洞天。进入里面,发现这所故居占地近5000平方米,不仅有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还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洋样式,那些进口的彩色玻璃、百叶窗、罗马柱、铁艺……无一不在讲述主人的高雅情趣和考究生活。张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祖上继承下来的财富加上对西方经济文化的了解,使他建成了这座体现中西合璧的大宅,这也是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私家民宅。

  刘氏梯号。距张石铭旧宅不远,有一个刘氏梯号,外表并不起眼,里面也是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房子主人叫刘安泩,建筑分南、中、北三个部分,中部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北部的红砖洋房尤为壮观,其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前面一圈石柱呈椭圆形空间,充满罗马式情调。

  张静江故居。再往前走一段,穿过廊桥,一抬头,张静江故居到了。这位南浔著名的大人物故居,占地面积不算大,三进五间式,前厅是尊德堂,二厅有张静江头像,周边陈列着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纪要,还有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张静江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密友,从结识起就一直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后来他又在支持蒋介石掌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他是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在国民党的历史上,张静江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人物。

  老街、河道。和张静江故居相连的,是一条冷清的老街。沿河几座拱形古桥气势恢宏,虽然桥面已经塌陷不平,石栏杆也斑驳脱落了,但古桥与河水、民居相互辉映,水镇古风油然而生。往右,又是一条河道,见到一排排老楼,高低错落,极有情趣,这是有名的百间楼,因两岸傍河建楼百间,与刚才那条老街一样,也是冷冷清清,不被游人所关注。但其实,这里才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