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懈探索。9月5日,来自中国绿色时报、中新社、浙江电视台、潮新闻等十余家媒体的记者组成采风团,通过浙江林业局主办的“深入践行‘千万工程’ 努力绘就‘锦绣丹青’”——林业践行“千万工程”全媒体采访活动,一起走进美丽的临安,见证“千万工程”所带来的蝶变。
饱满硕大的山核桃“唰唰”落下,农户们满载而归,背后是山核桃产业大脑的保驾护航;龙门秘境中,狮子山上攀岩者上演着勇敢者的游戏,森林康养基地带动乡村发展;天目山脚,蜿蜒的天目溪边建起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宿,越来越多创客下乡创业……二十年间,临安在“千万工程”的大道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取得了全省“千万工程”优胜单位、“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小核桃撑起大产业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白露时节,山核桃全面成熟,农户迎来了黄金采收期。山核桃是临安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全区共有山核桃种植面积5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带动坚果产业产值200亿元,是临安西部15万名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山核桃的快速发展和过度经营导致林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渐显著,尤其受2019年“利奇马”台风影响,山核桃产区损失巨大。为此,临安区以浙江省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建设为契机,围绕“转型、提质、增效”总要求,全力构建山核桃特色产业服务中心、山核桃绿色发展示范区、山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的“一心一区一带”功能布局,实现山核桃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效促进了林农增收和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是临安数字乡村集成创新示范的代表之一。项目紧紧围绕山核桃“哪里合适种、如何种得好、如何加工好产品、如何卖得好”等核心问题,落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化改革助推共同富裕。

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大屏幕
“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依托大数据支持,在生产端,构建了林地生态化治理、病虫害防治智能预警,实现对山核桃林地的生态化治理;在加工端,对接市场监管局‘食品云平台’,对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全流程监管;在销售端,通过分析消费群体特征、口味偏好等数据,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助力企业实现精准化营销。”杭州闻远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胡秀东介绍道。

胡秀东介绍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
现在,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已经为山核桃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发布《山核桃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规范》等6个标准,先后荣获全省数字经济系统优秀案例等省部级优秀应用5次。同时,通过产业大脑综合应用,2022年山核桃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全产业链增收4亿元以上,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至32.38亿元。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是推进长三角区域山核桃产业一体化发展、撬动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山区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盘活山村经济
与村民“同心共富”
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集中推进“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建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到了临安高虹镇,开启了以美好环境编织美丽经济。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国家3A级景区,地处天目山北麓的高虹镇,占地55平方公里,由石门村、龙上村、大山村三个行政村组成的。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负氧离子高达10万平方米,是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千秋龙门,康养秘境”为基本定位,是浙江省“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样板地,更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

龙上村
“在2017年以前,石门村、龙上村、大山村三个人口外流严重,村庄空心化明显。随着‘千万工程’的落实,大鱼线靓丽蝶变,猷溪建成了美丽河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临安区高虹镇龙门秘境大山村党总支书记朱群山说道。
临安区在2017年提出“村落景区运营”概念,吸引了一批爱乡村、会策划、懂营销的人,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杭州龙门秘境景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娄敏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我外婆就住在石门村,每次回来看到山上种的茶、笋都荒废着,感到无比心痛,一开始我只想把外婆家纯野生的茶叶、笋干卖出去,后来邀请朋友过来体验采茶、挖笋。”娄敏流转了村里闲置的土地、山林等,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对大山梯田和金竹坞区块进行农业开发,帮助村民销售茶叶、笋干等农副产品,同时还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龙门秘境村落景区民宿
依托龙门秘境村落景区的建设,高虹镇流转土地、山林3000余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1600万元,颁发经营权证5本800余亩,流转闲置房屋32幢。通过盘活资源,3个村每年分别获得租金收益20万元,闲置农房也由原先的零收益提高到了每年每幢租金1万元以上。同时累计吸引青年、乡贤40余人回乡创业,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村集体增收427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
农文旅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青山环拱,清溪淙淙,沃野稻香……月亮桥村诗意栖居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麓。近年来,月亮桥村以“天目月乡”村落景区创建为契机,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已成为临安“千万工程”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遇见月亮,桥见未来
精彩蝶变的月亮桥村,依托天目山景区的旅游客流,大兴美丽经济。“以前农民主要收入以卖竹笋、山核桃、高山西瓜为主,或是务工上班及外出经商。近年来,省林业局以名山公园规划为抓手,瞄准名山公园建设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景观风貌和旅游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周村乡村的多元化的产业需求不断涌现,加快了农文旅融合。”临安区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荣介绍道。目前,月亮桥村按照3个自然村的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古窑体验区、匠人文化区和民宿风情区3个特色产业区。落地美术馆、陶艺馆、木艺坊等体验项目6个,招引玫瑰园、草莓园、猕猴桃园等新型农业5家,吸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志华等各类返乡创业人才20人,打造高端民宿8家,月亮工坊民宿获评浙江省“白金宿”。2022年,月亮桥村民宿、农家乐、观光采摘和各类作坊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4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18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丰收。

月亮桥村露营基地
月亮桥村既有巍巍青山、皎皎明月、浓浓乡愁,又有智慧生活、多元文化、宜居环境,让原住民回得去,让新乡人进得来。未来,月亮桥村将继续利用集体土地、山林和闲置农房等资源,积极保护和传承元代窑址等文化遗产,努力整合农家乐、民宿、漂流、观光农业等产业优势,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建成一条休闲观光体验式旅游线路,把整个村庄建设成为美丽的景区村庄,使之成为月亮桥村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的一个新路径。
(局办公室、省林业信息宣传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