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巧夺天工雕花楼

 
 
发布日期:2024-10-14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花落春仍在”是俞曲园的名句。花落了,春天当然未必就过去了,即使过去了,不还有夏天吗?暮春和初夏有时就像孪生姐妹,无法分辨,纠缠不清。洞庭东山枇杷上市时应该是初夏,那天去的时候我却觉得还在暮春。阳光很好,但一点也感觉不到暑意,车子在环太湖大道上奔驰,万顷碧波波光潋滟,太湖吹来的风舒适凉爽,万物蓬勃生长,绿意浓得似乎融化在了空气里。我们不是去摘枇杷慰口舌之欢,而是直奔春在楼,据说其名字就来自俞曲园的名句,但人们习惯称之为雕花楼。

  这次去东山雕花楼是车前子老师组织的,一帮“车粉”,也是俗世之友,从苏州各处齐赴洞庭东山雕花楼。车老师说20多年前来过雕花楼,那时汽车直接开到雕花楼下,当时年轻,偏激又省力用“俗”字概括了之。那时欣赏不了雕花楼,这次就当第一次来,一定要好好地看一下。我是第一次来,能跟着“天才诗人”游雕花楼,注定是次不同寻常的游览,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进园前,看到园外北侧一棵石榴树,橙红色的花朵挂满枝头,一树烂漫。过检票门,是一个园林式花园,假山凉亭,花木扶疏,池塘碧波,水草摇曳,荷叶嫩绿,几尾金鱼悠然自得地游弋其间。曲径通幽,尽头可见一大型水石盆景,后面一白色照壁,上有“雕刻大楼”四字,照壁里面就是雕花楼了。这个花园就像正餐前的开胃小菜,之后一盘盘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源源不断地端上来,让人应接不暇。车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他在花园里笃悠悠地喝茶。人到齐了,雕花楼安排了金牌讲解员为我们讲解。车老师虽然拄着拐杖,但走路十分敏捷,一副拐杖就像他的一对翅膀。

  正对照壁大门的砖雕门楼就让人惊艳,尤其反面,浮雕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雕刻极为繁复、精细,每一图每一物无不具有象征意义。用手机拍照放大细看,文王访贤图上的人物神态各异,姜太公面含笑意,捋须垂钓,竹竿上的竹节清晰可辨,衣服褶皱、推车上的布幔无不细微逼真,如鬼斧神工一般。每次去苏州网师园,我都会去欣赏一会“藻耀高翔”的砖雕门楼,雕花楼的这座门楼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往里走是大厅,满屋子木雕,门、窗、柱、梁、桁、檐雕满各种精美绝伦的图案,让人眼花缭乱。厅内雕有86对凤凰、《三国演义》故事、“二十四孝”全部内容等。细看“鹿乳奉亲”木刻,郯子身披鹿皮对猎户抱拳相告,猎户手持弓箭立于崖上,远处七层宝塔,小桥流水,河中数条小舟,舟上仓篷,无不栩栩如生。一路跟随讲解员参观,真是“无处不雕,无雕不精”。砖雕、木雕、石雕、金属雕,如此浩繁的精雕细刻,假如每一处每一幅都细细研读观赏,恐怕十天半月也看不完。东山雕花楼被称为“江南第一楼”,无半分夸张。

  雕花楼有六句口彩:“进门有宝,伸手有钱,脚踏有福,回头有官,出门有喜,抬头有寿。”雕刻的内容在精神上追求儒家传统的忠孝仁义德,同时祈望现实生活的福禄寿喜财。雕花楼建于1922年,处于民国时期,楼主金锡之长期在上海做生意,受西方文化影响,建筑除了为传统砖木结构外,还吸收了一些外来元素,如运用了大量精美的铸铁栏杆、彩色玻璃。讲解员说如果有太阳,这些玻璃的投影比本身更漂亮。这让我想起了拙政园卅六鸳鸯馆的彩色玻璃,年轻英俊的讲解员笑着说:“我们这里是货真价实的民国进口彩色玻璃。”言语中颇自豪得意,虽然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雕花楼的彩色玻璃确实更为鲜艳亮丽。书房、走廊、听雨阁的彩色玻璃窗打破了奢华却略显沉闷的内部空间,灯光下,增添了梦幻般的神秘色彩。

  在小姐房(原楼主女儿居住的地方)前,同行的陆复渊老师说,20世纪70年代,他在这间房里住过几晚,打的地铺。那是吴县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当时雕花楼是吴县第三招待所,楼下大厅是大餐厅,楼上住宿。那时并不知道这是小姐房,房子也没有整修过。虽觉陈旧,但被整幢住宅的雕花所震撼,只是没想到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成了无价之宝,每年要接待几十万国内外游客。

  出大厅,北侧是一座小园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池塘、四时花木,园林该有的元素一应俱全。因为地方小,所以六角亭靠墙建成了三个角的半亭,九曲桥建成了二曲桥,长廊也缩短了。讲解员说,园林外是果园,金家建楼时本想买下来,但人家不卖。巨贾也有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我想起了清代李密庵的《半字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水满则溢,过犹不及。人生有一半圆满便是美满了,小园林中看似残缺的建筑或许体现了主人追求中庸之道的人生理念。

  小园林里最吸引我的无疑是那棵已有360年树龄的孩儿莲,可惜花期刚过,只能看看墙上的照片过过瘾。清代《太湖备考》这样记载:“顺治间东山翁汉津为云南河西县令,携归,后为席氏所有,珍为奇品。第花不结子,根无萌芽,欲传其种不可得,好事者以过枝法分之,今有一二十本。而滇来之初树亦萎矣。”雕花楼孩儿莲应来自所记载的“一二十本”。

  小园林东墙上有一幅团龙砖雕墙饰,一条龙瞠目探首,在云海中戏珠,见首不见尾,仅漏一爪一鳞。此砖雕采用透雕手法,精美传神,如神龙驾祥云而来。团龙砖雕上方,是一幅石刻横匾,镌刻“停云陇”三字,题款为“范允临”,为范仲淹十七世孙。不知是有了石匾才雕了这团龙砖雕,还是雕了团龙砖雕后配了石匾,雕花楼有太多值得去挖掘、追寻答案的地方。

  车老师虽满腹诗书,也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解,但毕竟与我等凡人不同,他总能发现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提的问题常常连讲解员也回答不出。后来,车老师写了篇《东山雕花楼饮食记》,雕花楼几笔轻轻带过,把笔墨放在了雕花楼食府的菜品上。天才毕竟是天才,雕花楼岂是一篇短文能写尽的,写也要写他人没写过的,一笔荡开,顾左右而言他了。

  我是俗人一个,提前阅读了不少资料,做了较充分的功课,但不到半天的参观,不过领略了雕花楼的半分精华,心中已满是震撼与惊叹。出雕花楼,遇一群来自无锡的阿姨,身着色彩明丽的旗袍,摆各种造型在照壁前拍照,焕发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优雅和美丽,虽青春不在,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却有增无减。雕花楼已过整百年了,香山帮匠人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风云的变幻,越发显得珍贵和稀有,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苏作工艺无与伦比的光芒。造楼的工匠们早已不在,绝大部分无名无姓,但他们留下的这件雕刻艺术珍品将永久地保存下去,留给无数后来者去观赏、研究、赞叹……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