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古镇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充满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走进杭州临平塘栖古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雕牌坊。牌坊横梁上有“塘栖古镇”四字。立柱上有对联,右联为“真当画卷千重星光浙北数千点”;左联为“似引天河一派烟水江南第一家”。细味对联的含义,知道了此镇的不同凡响。丰子恺所盛誉的江南佳丽地非虚言也。
前走,店铺或是饭店,或是作坊。有建德豆腐包,有虾爆鳝面;有做各种粽子的,有做各种肉食的……不知不觉,广济桥已到了我的眼前。
观桥。见到广济桥的第一眼,我被深深震撼了。我是一名水利工作者,常年与河打交道。有河就有桥,就有式样繁多的桥。所以,对河、对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广济桥那雄健的英姿让我心跳加快。我知道,我又遇到了一个美好的古老建筑。我站在河边,对着广济桥细细观看。桥梁呈现一种灰黑的颜色,像一张弓背扣在运河之上。我数了一数,共有7个拱形桥洞。一个一个的拱形,连接得那么精巧、自然。桥面的最高处,在第4个拱形的中间。桥面由北岸缓缓上升,至最高点后缓缓下降,形成一条柔美的弧线。两个拱形的连接处,也就是桥墩的前面,有八尊蚣蝮,造型优美、神情毕肖。我想,如果不是因为阴雨天气,朝晖夕阳里的广济桥倒映于绿水之中,肯定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上桥。我走到桥上。低头细看石头的颜色、材质。石头灰中泛黑,虽然经过500多年的时光,但没有一点风化的迹象。走了六七步,停了下来,对着桥栏上的圆石认真观看。灰黑的底色中,有隐约的鹅黄纹路。此时,我已判定建造此桥的石材是花岗岩了。四十年前,在水利学校读书时,老师讲过古人造桥一般选用花岗岩。在实习时,也对花岗岩进行过外形观看、切面细视。
走到广济桥的最高处,在整个桥面的中心位置,有一块圆形石板,上面雕刻着一条安卧之龙。虽然,由于人们鞋底的摩擦,龙的形体已经有些磨损,但仍然具有昂藏的气概。
因为行人过多,我只好走到桥栏处静静站立。此时,雨丝稍微粗了一些,直直地落入河中。我虽手中有伞,但并没有打开。任雨水轻淋,思绪纷飞。几百年里,桥面上走过多少红粉佳人、文人骚客、达官显宦。可是他们当中,只有极小数人留下质量较好的诗文、清廉有为的政声。绝大多数人,无一不湮没在历史的尘土里,不为后人所知。相比之下,脚下的这座石桥却能够穿越时空、坚固存在,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明清两代的诗人曾热情地歌咏过广济桥。其中,也有情景交融的篇什。如徐士俊的一首,题目为《长桥月色》:武林东下是通津,水面长虹杂沓尘。惟有夜深清景绝,微茫山色拥冰轮。
下桥。桥边有建桥者陈守清的塑像。陈守清神情刚毅,目光坚定。久久凝视之下,可以揣摩出这位善良之人的博大心胸。
继续行走,街道两边就是众多的小吃了。虽然人挤人,但我与家人仍然饶有兴致地观看、品尝。定胜糕、青团、镬糍,各有风味。忽然,一股甜香扑入鼻孔。经过分辨,知道了是用藕粉、白糖制作的酥棒散发出来的香味。酥棒一边加工、一边出售,生意很好。我买了两斤,分给家人,大口吃起。在一家桂花酒坊,我又买了两大瓶子。买前,店主让我先喝了一杯,甜甜的稍有酒劲,不错。
逛完小吃街,我们返回广济桥边,随后沿河行走。所经之处仍然店铺连着店铺。走出去300多米,我看到了乾隆御碑。原碑已漫漶不清,好在有一块仿制的新碑,让我看清了碑文的内容。开头几句是:钦奉上谕朕巡幸江浙,问俗省方。广沛恩膏,聿昭庆典,更念东南贡赋,甲于他省。其历年积欠钱粮,虽屡准地方大吏所请,分别缓带,以纾民力……原来是乾隆皇帝南巡,查得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皇粮交纳情况,发现苏、皖积欠额巨,而浙江没有拖欠。为表彰浙江,特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
匆匆数小时的游历,我没有能够看完塘栖古镇的景点。何思敬纪念馆、郭璞井、运河谷仓博物馆等景点,无暇观看。好在杭州市区离古镇不远,抽时间再去领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