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不到姑苏同里 怎知江南水乡

 
 
发布日期:2024-11-0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年轻时,我去过苏州同里古镇,当时走马观花没留下多少印象。闲暇之余,翻翻照片,回忆曾经的足迹,觉得有些地方去过了,还想再去,同里便是其中一地。

  一座重檐牌坊矗立在面前,上面镌刻“同里”二字,我便知已到古镇。同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地处苏州,水陆通衢,物产丰富,旧时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奢,改为铜里。宋代正式建镇后,同里人将“富土”两字相叠,去掉宝盖头上抛头露面的“一点”,两侧往下拉直拉长,中间断开,拆成“同里”之名,沿用至今。从富土到同里,原先的日子似乎从显山露水、张扬轻狂变得勤俭内敛、低调平淡,一如眼前的悠悠河水,轻轻缓缓、细细长长。

小桥各具特色

  十几条河流,将古镇纵横分割,使得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有水的地方就有桥,各式各样的桥有49座,犹如古镇的筋骨。桥渡众生,也通人性,记忆着久远的故事,勾连起古老的往事。

  最有名的当数“同里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太平桥为单孔梁式桥,吉利桥、长庆桥为单孔石拱桥。三座相邻的桥横跨三圩,呈“品”字形,鼎立于古镇中心。绿水环绕,波光桥影,两岸人家,俨然成了一道标志性风景。

  我在三座桥上走了两个来回,不管站在哪座桥上看另外两座桥,总觉得有双眸注视着我,深邃而含情,后面似乎隐藏着许多轶事。事实也是如此,同里人家添丁、婚嫁、做寿都有“过三桥”习俗。鼓乐声中,亲朋好友喜气洋洋,前呼后拥,口中念着“太平、吉利、长庆”走过三桥,祈求太平、吉利、美满。

  一座又一座桥,一个又一个故事。思本桥已有700多年历史,从南宋一直保留至今。石栏上,一对穿汉服的男女窃窃私语,似在演绎千年之恋。独步桥长不满1.7米,宽不过1米,小巧玲珑,恰如其名。行人相遇,需侧身而过。读书桥上有副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月色和书声随流水四处荡漾,生动描绘了同里人勤学苦读之风。

  身着蓝印花布衣的妇女,吱吱呀呀摇着橹,河水漾开的波纹,一次次拂着石驳岸,青石被打磨得浑厚圆润。船载着满满的故事,也载着欢歌笑声,从古老的石桥下悠悠穿过。我的目光一直跟随,直至船拐进另一条河。

园林形神兼备

  同里距离苏州很近,富庶而环境优美,许多官宦富绅、文人雅士在此造园建宅,现尚存明清时期宅院30多处。其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退思园,以“贴水园”著称于世。

  退思园建于130多年前,园名源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宅主人任兰生,同里本地人,官至安徽凤(阳)颍(川)六(安)泗(州)兵备道。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却遭陷害。光绪十一年(1885),被革职罢官。解甲归田的任兰生,终于明白宦海沉浮,非自己所能左右。于是,他请当时的书画家袁龙设计,将“退而赋闲、退则思过”的理念贯穿在不足十亩地的空间。

  退思园一改传统的纵向格式,采取横向布局,由西向东分别是住宅、庭院、花园。西部宅第,由外宅与内宅组成,外宅有门厅、轿厅、正厅三进。中部庭院是园主人读书待客之所,院中古木掩映,华盖如云,一派清淡素朴。

  穿过月洞门,进入东部花园,一池碧水,满满当当。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如浮在水面。临水而建的退思草堂是全园的中心,环顾四周,流水假山,回廊曲桥,花木扶疏,无限诗情画意。这里可临波观鱼,可抚枝闻香,可吟风赏月。览胜阁、岁寒居、闹红一舸舫、菰雨生凉轩点缀其间,单这些名字就让人心生动人画卷。

  堂前一石舫,舫身由湖石托起,前端凸于水面且微微上扬。我走到头部,顿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之感。任兰生给人留下的不仅是胜景,还有人生的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有机会他还是想尽忠的。光绪十四年(1888),一纸诏书,任兰生重获启用。他被派往一线组织抗洪,在江岸巡视时,不慎摔伤,不久病逝他乡。一座不大的退思园,却透着进与退的哲学思考,也彰显了主人审美情趣和精神品相。

  耕乐堂是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号耕乐,堂名取其号。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4座门楼分别刻有“乐善家风”“耕乐小筑”“耕读传家”“竹苞松茂”等字样,周围有人物山水、花鸟飞禽浮雕,十分精美。园中间是荷池,周边假山怪石异峰、错落有致。我穿过假山,忽见一白皮松已有400余年,立于石间,树干虬曲,树皮斑驳,枝叶苍翠,临水映影,更显古朴典雅。

  流连于园中,抬头见门洞一侧刻有“得返自然”四字,既有耕乐之趣,又有自然之情,正是对耕乐堂最好的诠释。

街弄别样风情

  走在条石路面的街,两侧的粉墙黛瓦或斑驳或明丽、或高墙深院或低矮连排,一律透着古老气息。老街像棵大树,弄堂好似树生长出的枝丫,交织着、丛密着。明清街的商店毗连,古玩、刺绣工艺、丝绸、传统饮食应有尽有。这些店像是牵扯住了你的衣襟,让你总挪不开脚步而去看看。

  老人坐在美人靠上,有的干脆搬张小椅子坐在石阶上,泡杯茶闲聊。吴侬软语我虽听不懂,却能感受到他们那份惬意。古树下,街坊邻居享受阳光的暖,偶尔打量行人,见到熟人即招呼一声。拉二胡的老人,看着愈来愈近的小船,二胡音仿佛和着划桨声,抑或细浪声,平添几分生动。

  有的人家在门口摆个地摊,卖土特产。有的人家开个小饭馆,空气中氤氲着酒和菜的香气,扑面而来的是人间烟火味。我走进一家饭馆,只见狭小的天井,方砖铺地,石桌绿植,布置得井井有条。菜谱上写有银鱼炒蛋、盐水白虾、梅干菜烧肉、桂花芡实羹等。点上几道菜,慢慢嚼、细细品,鲜香的、细嫩的、甜滋滋的,一次次挑动味蕾。再来一壶“同里红”黄酒,我仿佛也成了古镇人,醉倒在梦里江南。

  夜幕降临,屋檐下的红灯笼次第点亮。波光闪烁,倒影晃动,朦朦胧胧,像一位披金戴银的新娘,羞答答,娇艳中有几分妩媚,绰约中有几分风姿。经过千年沉淀的古镇,此刻的韵味更浓了。

  今夜,我沉醉在古镇,沉醉在潘维的《同里时光》:“青苔上的时光,被木窗棂镂空的时光,绣花鞋蹑手蹑脚的时光,莲藕和白鱼的时光,从轿子里下来的,老去的时光……”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