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雪白、轻盈如燕、随波逐浪……鸥,以其美丽的身姿,为历代诗人所关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对于鸥有多种称呼,包括江鸥、白鸥、鸥鸟、沙鸥、白鸟等。现在,普通人看到鸥类,往往会说那是海鸥。作为一个俗称,也许在沿海看到的鸥都不妨笼统地称为海鸥,但实际上,真正被命名为“海鸥”的鸟就一种,其他还有很多种鸥。这里,就重点为大家讲几个关于发现宁波罕见鸥类的故事。
与远洋妖怪“飙车”竞速
鸟友们喜欢把本地出现的不可思议的罕见鸟类称之为“妖怪”,那么,在宁波出现过的鸥类中的最大“妖怪”显然非短尾贼鸥莫属。
八九月是华东台风的高发季节,近几年,每逢大台风影响过后,总有鸟友喜欢到海边看看,巴望会撞大运拍到来自远洋的“妖怪”。2012年9月15日,奇迹发生了。
当天,在慈溪的杭州湾海塘边,鸟友老钱注意到了一只奇怪的鸥:它体色暗淡,似乎和常见的黑尾鸥不大合群,喜欢独来独往。用“大炮”拍下来一看,老钱更加搞不懂了:它的尾羽后面怎么还突出了一截?因为,普通鸥类的尾部一般是平的,如果是燕鸥的话,则尾部也该如燕子一般呈分叉状。
事后确认,这是一只短尾贼鸥,属于当年度的浙江鸟类新记录。这是一种全长约45厘米的深色海鸟,中央尾羽有延长,嘴如猛禽一般呈钩状。它们喜欢在海面上低飞,伺机抢掠其他海鸟所叼的鱼虾等食物,故有“鸟中强盗”之称。
但问题是,短尾贼鸥繁殖于北极地区,秋冬南迁至南方海域,一般只活动在遥远的海上,极少接近大陆。以前,曾在中国南沙群岛、香港海域、台湾北部等地有过少量记录。总之,国内关于这种鸥的记录非常少。
2012年9月16日下午,我和鸟友“古道西风”一起驱车来到慈溪海边,在龙山镇上了海塘,寻觅这只不寻常的鸥。当时,由于受台风“三巴”的外围影响,海边风非常大。忽然,在离海塘不远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只深色的鸟儿矫健地由东向西逆风飞翔,速度快得离奇。没错,这正是短尾贼鸥!我们的运气太好了,刚到海边就近距离看到了它!
它始终与海塘平行,逆大风而疾飞。我们加大油门,加速追上,然后在它前方两三百米处停车。一开始还试着先把“大炮”装到三脚架上进行拍摄,结果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因为它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还没等我们把三脚架放好,它已经高速掠过我们眼前,扬长而去。
没办法,我们只好赶紧把三脚架扔进后备箱,继续大踩油门飞驰,大概追了两三公里,才重新超过了它。这回,我们当机立断,汽车没有熄火,立即下车,举起“大炮”对准转瞬即已飞到眼前的短尾贼鸥,狂按快门,一阵猛烈“扫射”……然后又驱车跟上它,如此反复多次,弄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才拍到了几张比较清晰的照片。
那么,这只贼鸥怎么突然会深入到杭州湾呢?浙江野鸟会的几位资深观鸟人士分析,参照以往一些罕见鸟类的例子,它很可能是受台风“三巴”的影响,被吹到慈溪的。因为,那几天,“三巴”刚好经过宁波附近海域,在海上掀起了狂风巨浪,这很可能迫使部分海鸟到大陆临时避风。
混在银鸥群中的黑头“另类”
2008年4月的一个周末,天色阴阴的,但为了试用一下新买的“大炮”,我还是忍不住驱车赶往镇海的海边,到了那里,才发现鸟况并不好,因为春季迁徙已经开始,很多冬候鸟都走了:岚山水库里,原先成群的野鸭一只都不见了;一周前还在四处游弋的凤头(pìtī)也没了踪影;一抬头,只见鸬鹚们一批又一批地向北飞去,要到秋冬季节,鸬鹚们才会再回来越冬。
到海塘内转转,却见远处的水塘中停着大批银鸥,这些鸥体型甚大,跟一旁的白鹭差不多,主要是西伯利亚银鸥与黄腿银鸥。我扛着沉重的“大炮”与三脚架,猫腰悄悄向鸥群接近。由于刚下过雨,烂泥粘在鞋底,让人举步维艰。忽然,有一只头部全黑的鸥“跳”到了镜头里。这是什么鸥?以前从没见过!
当天晚上,我把图片传到了浙江野鸟会网站的观鸟论坛上,请高手来辨认这只黑头鸥。很快,这个帖子引起了观鸟高手们的热议。最后,大家认为那是一只渔鸥(繁殖羽)!时任浙江野鸟会会长的鸟类专家陈水华博士也确认这是渔鸥,并说,这属于浙江省鸟类新记录。
几天后,我又兴冲冲地去那里找渔鸥,但银鸥依旧在,黑头的渔鸥却已经渺无踪影了。也许,它是在向北迁徙的途中偶尔在宁波歇歇脚的吧。资料表明,渔鸥在青海湖等中国西部湖泊是比较常见的夏候鸟,但从未在华东沿海被发现过,此前在中国香港曾有过零星记录。
整理照片竟“揪”出一只遗鸥
有些事情很不可思议,但确实会发生:谁曾想到,空闲时整理一下原先拍的鸟类照片,居然也能“揪”出一只处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遗鸥!
2008年2月底,我在镇海的岚山水库拍鸟时发现,远处的水面上有两只鸥,一只是比较常见的黄腿银鸥,附近还有一只鸥体型明显偏小,嘴为黑色。当时随手拍下了这两只鸥的照片,由于距离太远,图片质量不大好,事后也就把这张照片忘了,自然也不记得去弄清楚那只体型偏小的鸥到底是什么鸥。
直到3个月后,我在整理图片时才又发现了它,因自己难以识别那只比较“另类”的鸥,就把图片传到了浙江野鸟会网站的观鸟论坛上。结果,经过上海野鸟会的资深观鸟人士“观星者”(网名)等几位国内观鸟界的高手确认,这只鸥是遗鸥,成年遗鸥在繁殖期头为黑色、嘴为红色,而我拍到的遗鸥为“第一年冬羽”,故嘴为黑色。陈水华博士说:“你又弄了个浙江省鸟类新记录!”遗鸥的出现,使得当时浙江省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的鸟类增加到12种。
资料表明,“遗鸥”的命名,就是因为它是鸥类中最迟被发现的,人类真正认识它还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是人类了解最晚的鸟种之一。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发生。2010年12月,我和几位鸟友在慈溪的杭州湾海边拍水鸟。忽然有人说:要是飞过一只遗鸥该多好!此时,滩涂上空有一只鸥悄然从东往西飞过,我们不约而同举起镜头一阵“扫射”,拍下来一看照片,啊,神了,真的是遗鸥啊!
后来,在温州的海边,我也曾拍到过遗鸥。看来,其实很多物种在省内的分布并不见得一定很少,只不过以前关注它们的人少,所以才缺乏发现。
除了上述在宁波出现的罕见鸥类,还有很多鸥相对比较容易看到。就拿红嘴鸥来说,很多人都在冬季去过昆明的翠湖公园与滇池,并且在那里喂食过“海鸥”,甚至与它们合影。其实,昆明的成千上万的“海鸥”,就是红嘴鸥。红嘴鸥是宁波的冬候鸟,秋冬时节在沿海的湿地内比较容易见到。跟红嘴鸥一样,黑嘴鸥也是宁波的冬候鸟,但其数量要少得多。宁波的秋冬与早春,最容易见到的是黑尾鸥与各类银鸥,海边湿地几乎都有。银鸥分为西伯利亚银鸥、灰林银鸥等多种,它们长得很相似,其亚成鸟的区分尤其困难。银鸥们跟贼鸥一样,喜欢抢别人嘴里的食物。
(本文选自《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宁波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选用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