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科技强林 赋能绿色未来

 
 
发布日期:2024-11-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编者按:科技强林,机械兴林。浙江省以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林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期特别策划介绍2024年之前组建的浙江省1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提升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己任,为浙江林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外松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外松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组建,重点围绕完善和推进基于传统育种群体的表型和分子选择育种体系,基于降本提质增效的人工林经营目标,开展国外松培育技术研究和良种示范,选育优良脂用、材用新品系,同时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加强机制创新,切实发挥好工程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为提升相关领域科技水平作出新贡献。

由工程中心牵头完成技术成果“国外松多目标育种群体构建关键技术及应用”于2023年由中国林学会组织进行成果专家鉴定。该成果构建了中国复杂基因组松树基于高通量表型和全基因组选择的育种群体构建关键技术体系,精准高效评价了国外松育种资源群体的生长、材性等性状遗传变异特征。构建适合不同区域、不同育种目标的育种群体,选育建设了改良代、二代及高产脂无性系种子园10个,采穗圃2个,审定国家级或省级良种20个,建成良种生产群体共2920亩,为中国国外松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成果:一是基于无人机搭载多光谱成像设备的林木表型高通量获取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发了国外松树高、新梢、冠幅和胸径等生长性状和冠层针叶叶绿素和氮磷、可溶性糖等营养元素含量的估测技术,成功应用于林木种质资源评价,为大育种群体生长等相关性状精细评价和遗传选择提供了精准高效手段,技术水平处于同领域国内领先地位,同时也为大尺度森林的生长状况监测提供了估测模型。二是研发湿地松、火炬松等巨大基因组松树的重要性状基因标记筛选及基因分型技术,全基因组遗传选择技术。创新“转录组—基因组探针芯片—表型组”基因关联作图策略,解决“基因分型”和“精准表型”难题,建立了国外松基因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可实现对优异单株的精准筛选,缩短育种周期约1/3(7—8年)。三是综合评价关键技术措施影响湿地松目标林(材)种生产的效应,优化目标林(材)种培育模式。重点调查了中龄林间伐强度试验效果,跟踪观测不同强度间伐后、采脂木下次间伐前产脂量水平,以及中大径材目标树因竞争解除的生长加速效果。随着间伐强度的提高,对保留立木的生长和产脂量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其中活立木保留株数为1000株/公顷最佳,可提高单株年平均材积生长量16%、年平均胸径生长量14%、单株产脂量83%。通过单株材积生长量和产脂量综合评价得出,林分密度在1000株/公顷时,整个林分的生产力达到最优。四是由工程中心申报通过审定的省级林木良种1个——“湿地松家系亚林201”;制订国家林业行业标准1项《湿地松、火炬松培育技术规程》。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马尾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组建,重点围绕马尾松高世代良种选育、抗性种质资源评价与收集、种苗繁育、高效栽培、森林健康和林产品高效利用等产业链开展创新链研发,以工程中心及依托单位的名义,联合国内主要从事马尾松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基地,积极参与争取和主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部省相关研究项目的支持,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适用于规模化生产、高质量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的技术成果。

2023年,工程中心依托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新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工程中心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地方科技项目共计11项,累计经费超8000万元。研究成果“马尾松高生力高抗良种选育和种子园矮化丰产技术”获第十二届(2022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工程中心完成阶段性成果“高抗高生产力马尾松选育及早期高效鉴定”:针对中国马尾松目前受松材线虫病危害严重、抗性马尾松选育效率低等问题,围绕高产高抗、早期鉴定等育种目标,开展收集保存抗松材线虫病资源、抗性性状鉴定和高抗高生产力马尾松选育及早期高效鉴定技术体系建立等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收集保存—评价筛选—高效鉴定”的技术体系,在马尾松抗性育种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将会提高马尾松抗性育种的选择精度和育种效率,加速高抗高生产力马尾松育种进程,切实破解松材线虫病严重危害中国松林的“卡脖子”难题。

工程中心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及主产区省份的林业科学研究院、良种基地和相关企业共同负责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组织上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政策上享受国家给予科研机构的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机制,并密切与马尾松良种基地、林业企业和林业大户间的合作;投入保障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地方各级资金投入,完善工程中心的基本建设、科研推广和项目运行等,2023年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马尾松人工林多功能培育技术”项目;管理保障上,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实行规范化管理,发挥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其资产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茶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茶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和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公司组建,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育与创制技术、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机制与幼胚早期拯救技术、高效稳定遗传转化体系构建技术、新优品种培育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农林废弃有机质山茶轻基质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的研发及推广。

工程中心选育出一批观赏价值高,耐寒适应性新品种,2023年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授权17个,中国花卉协会茶花分登录9个;构建了滇山茶品种核心种质;投入杜鹃红山茶花青苷遗传学研究;针对山茶观赏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研究;研究山茶遗传转化体系取得新进展;解析金花茶CnMYB77和CnAP2.3调控黄酮醇代谢的分子机制;揭示金花茶CnCHIs调控类黄酮代谢的分子机制;探索古树树龄无损估测技术;研究兰花主要赋香成分与香气挥发规律;分析野生无距虾脊兰根际土壤真菌与根系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服务地方建平台。

继2022年联合发表油茶基因组后,2023年,工程中心完成了山茶‘耐冬’基因组的组装与特异性状解析研究,构建了‘耐冬’山茶染色体级别的参考基因组图谱。通过不同花色变异品种、花型变异品种等育种群体的基因表达分析筛选,鉴定了花色、花色、花期等观赏性状调控的关键基因。结合群体转录组和基因组重测量,明确了山茶品种的群体演化关系与种群遗传亲缘关系。研究成果已投SCI一区1篇。

工程中心重视运行管理。在新品种创制方面,选择有限目标,突出特色资源,结合当代森林康养需求,侧重培育夏季盛花茶花、芳香茶花和耐寒茶花品种;在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针对前期个别新品种被其他单位侵权等案例,公司与研发单位合作主动研发新品种分子标记身份证,固化新品种形态特征及DNA信息,给新品种套上强大的“护身符”;在轻基质栽培方面,针对茶花轻基质盆栽比例低,不便于物流和网络销售,以及进口泥炭价格急剧上涨等问题,以利用农林废弃物,如木屑、菌渣、中药渣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堆沤发酵,成功生产出木、中药渣、羊粪混合栽培轻基质,经茶花栽培试验,其生长与进口原料基质相当,可降低或替代进口泥炭的使用量;在新品种市场推广与产业化方面,创新建立“四位一体”的新品种商业开发模式,以品种权保护为基础,统筹培育、生产、销售等环节,建立产业开发平台,采用授权许可的实施方式进行生产和经销,推动新品种市场化推广应用。通过这一模式实现生产和经销的数据跟踪管理,有效开展计划性生产,避免了市场无序扩张和新品种材料被侵权的风险,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新型茶花新品种产业新模式,为茶花新品种推广探索一条可借鉴之路。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组建,重点开展国内外柿新品种选育、良种快繁育设施育苗、良种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媒体宣传,进一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提升国内影响力。

2023年,工程中心柿基础研究稳步进行,完成了‘太秋’甜柿基因组测序,开展油柿和柿比较基因组研究,开展柿果顶腐病的不同病症研究,开展柿采前果皮褐斑发生规律调查;种质资源收集与创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别山地区等柿属植物分布的重点区域,收集柿属植物资源43份,进一步对柿种质资源圃的资源进行补充,在杭州富阳永安山、亚林所本部以及兰溪苗圃开展人工授粉杂交工作;柿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继续完善,开展‘太秋’甜柿高光效树形的培养,研究甜柿行间生草对柿园生长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甜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调查‘太秋’果实黑斑病发生规律,开展柿留树保鲜技术的研究,建立Y字形、U字形和限根栽培模式;科技下乡助力产业发展,龚榜初等研究人员在浙江嵊州、松阳、开化、保山等地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柿农600多人次。

由柿工程中心选育的‘太秋’甜柿良种,因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采摘期长、耐储存、丰产、稳定等特点,备受市场好评,目前售价每千克50—70元,仍呈供不应求的态势。由于柿工程中心选育的砧木‘亚林柿砧6号’等克服了嫁接不亲和的现象,同时配套研发的高效栽培技术,可极大提高柿果的产量和优质果率,减少投入的劳动力。老百姓自发跟进学习良种良法,让柿产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促成了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西、云南等地推广‘太秋’‘阳丰’‘丹丰’等新品种2000余亩,举办柿良种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育林农500人次以上。来自省内外20多县市的种植户,来工程中心基地参观学习,极大地扩大了甜柿新品种影响力。通过科技下乡,技术人员对果园病虫防治、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为技术支撑方,通过成果应用授权的方式,协助多家单位申报中央财政推广项目。

2023年,工程中心按照《国家林业草原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年发展规划》内容,进行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培训、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管理规范。中心选育的‘亚林柿砧6号’荣获浙江省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二等奖;参加第一届世界林木业大会、安徽合肥苗交会、浙江省林业科技周、义乌森博会等活动,工程中心选育出的新品种与砧木在会上备受好评;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媒体宣传,弘扬“柿界正能量”,撰写“科普中国”头条文章《当柿子遇见肠道君》科普柿多糖,开展了以“看见不同”为主题的儿童研学活动,组织第十一届全国柿生产与发展研讨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组建,充分发挥油茶产业上的技术、人才、设施条件等优势以及在全国油茶科技开发领域的牵头作用,通过对油茶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关键环节的工程技术进行开发、吸收、转化,构建出高效、开放的油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推广平台,持续吸收、转化、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同时,以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全国油茶技术协作组为平台,联合产学研各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了涉及产业不同环节、跨行业的协作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

2023年,工程中心重点继续围绕种质创新、品种筛选、高效培育、采后处理技术提升等方面进行,在油茶产业现代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积极推动了油茶机械化、良种优化和培育技术提升。发布了“亚林所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若干举措”,提出了推进产业规划布局、良种选育与高产示范林建设、低效林改造、绿色低碳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及人才创新培养等5项措施;支撑了1批示范点,共建设品种配置示范林2万亩以上;建设完成并投产工程中心精深加工中试基地压榨中试生产线,二期工程建设正顺利运行。牵头制定了林业行业标准LY/T3355-2023油茶、牵头编制并出版了《油茶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手册》《油茶皂素》,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培训油茶技术人员和林农2000余人次。工程中心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亚林所木本油料育种与培育团队开展油茶抗逆、果实开裂及杂交育种基础研究,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的果皮—胎座框组织首次进行了时序转录组分析,为油茶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大分子介导的果实开裂提供了见解。

2023年,工程中心助力贵州、广西油茶产业发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首席专家、国家油茶工程中心主任委员姚小华研究员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为当地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助力推动浙江缙云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缙云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科技列车渝东行”支持重庆等多地开展油茶产业、林草种苗栽培等科技培训与指导,针对油茶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专题科技服务,并到部分中小学开展林草科技进校园等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依托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参加团中央、中组部博士服务团,助力重庆酉阳油茶产业发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油茶专家曹永庆副研究员在重庆挂职期间围绕“油茶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分管业务工作,认真履职好博士团“参谋助手、桥梁纽带、人才培养”职责。

管理方面,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上级主管部门(科技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依托单位(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领导共同组成,技术委员会由国内和省内油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茶油加工企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依托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日常管理上,工程中心管理委员会结合油茶产业相关的组织会议,管理委员会委员们碰头对中心的方向、计划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决策意见,积极协调各成员单位及合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在相关油茶技术培训会或研讨会上召集委员们碰头,探讨工程技术研发的工作计划安排,及具体项目的实验设计方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组建,重点围绕竹家居材料制造工艺技术等研究方向,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提高创新效率和效果,突破竹材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同时,加强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围绕竹家居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工程中心联合企业开展竹木材料颜色调控技术,竹木复合层积装饰材、装饰单板色差调控等工程化技术开发,形成工程化技术研究成果,并开展工程化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工作。通过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形式,开展企业技术服务,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或合作协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对接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保持中国竹家居产业国际领先地位。开展国际培训、行业发展研讨、科普讲座等活动,推广竹材加工技术,推动竹制品加工技术进步,扩大竹制品消费市场影响力,支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新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省院合作青年人才项目1项,浙江省本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项,中国林科院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联合企业申请立项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1项。发表论文44篇;申请专利12件,获授权专利9件;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1人。获中国竹产业协会三十周年优秀个人和先进个人各1人。1人获评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雷竹林高质高效精准管理关键技术”获浙江省第二十三届科技兴林奖一等奖。完成13期援外培训任务。其中格林纳达竹子开发海外技术培训班顺利结业,并获得全体学员签名的感谢信。

典型成果介绍:一是“竹木材料颜色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通过中国林学会评价。2023年5月16日,工程中心依托单位主持完成的“竹木材料颜色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通过中国林学会评价。该成果针对速生材和竹材色彩单调、装饰效果不佳、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研发了染色和热处理竹木材颜色调控技术,丰富了竹木材色彩,改善了装饰效果,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技术成果在科技木、竹质异色层积装饰材、染色装饰单板、彩色刨切薄竹、户外用重组竹等领域具有良好推广应用价值。以李坚院士为首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竹木材深层均匀染色、竹材热处理颜色调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依托该成果申报了第十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是四川叙永竹产业规划通过评审。2023年11月,工程中心依托单位崔国鹏主任主持承担的浙川协作项目“叙永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叙永县人民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规划》针对叙永县竹产业发展现状、特色、问题和潜力,立足百万亩竹资源优势,通过十大内容和六大工程,提出“一带、两区、三园、多点”的规划布局,实现“打造竹浆造纸高地,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的目标,对积极探索森林四库、以竹代塑等实践,加快叙永县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组一致认为,《规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从近期目标、技术示范、人才支持等角度,丰富规划内容。三是格林纳达竹子开发海外技术培训班顺利结业。格林纳达竹子开发海外技术培训班是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承担的国家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此次培训班共派遣5位专家赴格林纳达授课,历时15天,共计培训学员25人,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下午顺利结业。培训期间,专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结合的形式,向学员教授竹子培育、竹材加工利用的先进技术,利用竹工工具现场制做竹编制品、竹家具、竹工艺品。格林纳达农业部常务秘书阿隆·弗朗西斯先生对培训成果深表赞赏,感谢了中国大使馆、中国专家团队的付出,并期望本国竹业有更好发展。学员代表肯·波普先生分享了参加此次培训的感想,并向专家团队递交全体学员签名的感谢信。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组建,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作共建。重点针对笋用竹新品种发掘、竹林高效培育、竹笋保鲜与笋竹精深加工中存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努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突破制约笋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集聚,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提供技术咨询、产品检测与信息服务。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笋用竹新品种发掘、竹笋高效培育技术、竹笋保鲜与笋竹精深加工技术。

典型成果介绍:一是高性能水性环保漆创制及应用。成果针对中国竹木家具制品水性漆漆膜性能较差、丰满度不足、漆膜干燥速率慢、干燥时间较长等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创新了丙烯酸、无机和有机纳米材料改性水性聚氨酯漆关键技术,构建了稳定的纳米分散体系,阐明了纳米改性材料碳化硼、二氧化硅、纤维素、石墨烯对水性环保漆的增强机理,创制了高性能水性环保漆。经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附着力达到0级,硬度达到H;建立了水性环保漆精准喷涂和快速干燥工艺技术体系,研制了湿度可控的精准高效双静电喷涂设备及温湿度可控的轨道式连续化烘道设备,实现了高性能水性环保漆在竹木制品的产业化应用,产品漆膜附着力和耐磨性均达到1级,生产效率提高6倍以上。二是原竹快消品产业装备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原竹快消品竹刀、竹叉、竹勺、竹吸管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易变形、表面开裂、生产效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成果研究原竹快消品的生产工艺以及加工装备的传输结构、进料系统、成型装置和收料系统;确定原竹快消品进料、定位、成型、切削、出料等多工序的装置协同工作的关键技术参数,优化工艺参数和工位设计,保证装备运行稳定性;建立多级或多模块联用,提升设备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三是毛竹纤维绿色生产技术。2023年7月,《毛竹纤维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由竹笋工程中心依托单位制定,也是竹纤维加工领域首个省级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毛竹纤维的生产技术,以便更有效利用毛竹资源,有利于指导竹纤维下游产品开发,促进竹纤维产业可持续发展。该标准是在省院合作林业科技项目“环保型竹纤维壳体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历时3年完成,可以规范竹纤维行业,杜绝以竹浆纤维、麻类纤维冒充天然竹纤维的现象发生,助力竹纤维生产开发和国内外贸易顺利开展;可以促进竹纤维下游应用产品系列开发,推动新型环保绿色低碳复合材料的运用与发展;可以提升中国天然纤维纺织和绿色复材的产业优势,发挥竹纤维节能减排作用和创造绿色生态效益,助力“双碳”行动。研究中心将做好标准的贯彻执行和宣传,详细解读竹纤维生产关键参数和要求,提升竹纤维行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落实“以竹代塑”倡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冬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冬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组建,重点围绕冬青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创制优质冬青新品种,开发良种规模化、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优化冬青高效集约栽培技术体系,同时,建立集技术原始创新、推广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平台,形成系统的冬青产业科技创新以及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为冬青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提供有效载体,为全国冬青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针对中国观赏冬青存在种质资源家底不清、挖掘利用不足、重要性状调控机制不明、品种种类单一、可推广利用的良种匮乏、繁育和配套栽培技术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工程中心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5家单位合作攻关,在资源收集评价、良种选育、无性快繁和定向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果内容“观赏冬青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于2023年获得梁希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中心共获批纵向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获批纵向项目总经费1489万元;获批横向项目4项,总经费75.5万元;获全省林业先进科技成果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选育新品种9项、获批省级良种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篇;工程中心共建单位杭州润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观赏植物研究与开发团队被选为2023年度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成员邹义萍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

工程中心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浙江农林大学的冬青研发团队于2023年引进优秀博士1人,培养研究生19人,其中1人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3人已顺利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15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叶青西红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叶青西红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以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浙江农林大学中药与健康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养堂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建设,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中试任务的能力与条件。工程中心主要围绕三叶青西红花品种繁育、林药生态种植技术、质量安全绿色防控技术、健康产品研发的工程技术创新与推广平台建设,以及工程技术推广应用与人才培训、成果与产销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开展工作。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控制政策的出台,使得三叶青与粮争地矛盾突出。发展林下种植灵芝、三叶青正好解决了灵芝、三叶青产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灵芝、三叶青等中药产业与林产业的融合发展。然而,长期的人工栽培导致灵芝、三叶青连作障碍频频发生,三叶青生长不良、病虫害加剧、产量和品质大大下降,甚至绝收。研究提出的灵芝穴栽—三叶青袋式栽培林下生态轮作互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林下得天独厚的近野生环境优势,循环利用灵芝菌渣栽培三叶青、三叶青栽培土壤栽培灵芝。由于灵芝与灵芝间土壤未松动,林下灵芝的穴栽种植模式可有效阻隔病害的传播及污染。在灵芝穴栽间隙利用袋式生态栽培模式种植三叶青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的利用率及产出,而且灵芝栽培基质疏松、富含营养,可循环用作三叶青种植基质,三叶青采挖后的土壤则可进行灵芝覆土,从而构建林下灵芝—三叶青绿色生态轮作新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灵芝、三叶青种植的“卡脖子”难题,力争做到不与粮争田、不与菜争地,促进林地可持续利用和中药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助力乡村振兴,带动林农增收。

工程中心聘任2个课题负责人,其他研究人员由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外自由组织研发团队;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体系,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会员制技术推广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机制,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科研、开发、推广以及合作培训协调发展的局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组建,由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森宇有限公司牵头,云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安徽省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林业研究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建设。主要任务是针对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凝聚行业力量,开展品种选育、优化栽培、品质鉴别、食品安全、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铁皮石斛产业链与价值链;制定行业标准、做好产业区划、推介主推品种,逐一解决“组培快繁”“目标育种”“实生后代分离严重”“种植模式单一”“目标化合物动态变化规律”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实现“种出铁皮石斛—种好铁皮石斛(高产)—种出好的铁皮石斛(优质)”3次转变,形成系列原创性成果。技术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的体制与机制。成立浙江农林大学磐安共富学院,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磐安中药发展促进中心等中药材骨干单位共建创新平台;整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科技特派员等资源,凝聚行业力量,共同开展铁皮石斛技术研发与推广。

以服务产业为己任,多渠道融合推广。编写铁皮石斛科普综述、出版科普专著、制定行业标准;每年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通过参与国际性会议宣传推广铁皮石斛;技术人员手机24小时开机,无偿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维护工程中心网站与微信公众号信息更新。

主动参与决策参谋作用,实施共同富裕。建立全程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提出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为引擎,驱动三产融合产业发展思路;创新共同富裕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建农民合作社,贫困户作为员工,土地入股,打工挣钱;不仅种石斛,还通过系列普通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开发,延长铁皮石斛产业链,培育精深加工企业,做强产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农林大学,联合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多个科研院所共同成立。重点围绕香榧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示范、推广等联合攻关,建立集技术原始创新、推广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平台,形成系统的香榧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为香榧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提供有效载体,为南方诸省份香榧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工程中心成立后,进一步集聚了人才、设备、经费等资源。现阶段,工程中心现有固定人员57人,其中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1人,省级人才4人,外专1人,正高28人,副高15人;22人具博士学位、12人具硕士学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人。组建的研发推广技术队伍职称、学历层次高;40—55岁人员占比在65%以上,年龄梯队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示范、推广并重;累计投入设备费1500万元,工程中心依托的实验室现有实验面积7600平方米,拥有HPLC-MS、ICP-MS、气相色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氨基酸分析仪、定氮仪、测序仪、多功能突变检测系统、光合作用测量系统、锥型量热仪等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仪器总值5000多万元。

工程中心充分发挥集聚的人才及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省内外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合作,合作筹建了贵州省“香榧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重点发展县市联合组建了多个县域香榧研究院、工作站;组建了香榧育种协作组,建成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资源圃和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收集优良种质280份,选育良种9个,制定采穗圃营建、山地茶园套种香榧、椒盐炒制香榧加工等省级标准3个,形成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农林大学组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西南林业大学、福建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等单位参与建设。

工程中心主要任务:一是提升竹林碳汇精准协同监测与增汇减排能力。二是研创竹林碳汇技术推广与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培养培训竹林碳汇高级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四是推进竹林碳汇产业示范和大面积推广。

工程中心总体目标:一是构建竹林碳汇多技术联合观测、多源数据融合同化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结合遥感机理模型、生态过程模型,实现竹林碳汇多维度协同精准监测和预估。二是构建竹林生态系统地上固碳、地下稳碳减排及结构调控的复合经营措施技术体系,开发竹林增汇减排稳碳一体化经营技术。三是着力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服务,对接地方和行业需求,探索竹林碳汇产业推广和发展模式。四是按照国际方法学标准,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竹林碳汇减排量,促进竹林碳汇进入国际减排市场。

典型成果介绍:一是发布国内外首个“以竹代塑产品分类分级”团体标准。标准从以竹代塑产品的生产和实际应用视角出发,围绕以竹代塑产品的碳减排效应和塑料污染的减量程度,创新性地构建了“替代减排率”“材料替代率”和“产品更新比例”三类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科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以竹代塑产品的综合效应进行等级划分。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助于政府制定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创新低碳技术,开发出多样化的以竹代塑替代产品;有利于引领绿色消费行为,减少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二是创作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竹林碳觅”系列科普读物。“竹林碳觅”系列科普读物是基于近20年在竹林碳汇领域的科研积累和知识沉淀,历经5年,由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合作创作而成,包括《竹林碳觅》大众科普读物、《我是吸碳王》儿童绘画读本+动漫短视频、《幽篁国的竹林碳语》有声生态童话以及系列衍生文创产品。作品形式丰富且结构精巧,内容科学严谨又生动有趣,实现了科普形态的全新突破,科普对象的全面覆盖,知识趣味的全程融合,产生了显著的科普效果。“竹林碳觅”系列科普读物紧扣国家战略和时代要求,对于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知识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和引导全民参与碳中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毛竹林快速高效固碳增汇机制及其对氮输入的响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明晰了毛竹林高生产力特征,首次系统揭示了毛竹林独特的生产力形成和固碳增汇的调控机制;阐明了氮输入对毛竹林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首次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从生物碳、土壤碳与温室气体排放抵消平衡角度评估了氮输入对毛竹林碳汇增量的提升作用,揭示了氮输入作用于竹林生产力的机制,确定了毛竹林碳汇经营的氮饱和阈值;率先开展了长期氮输入对竹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创造性构建了基于小时尺度土壤温度和日尺度气温估算竹林土壤呼吸碳通量的生态模型,研发出估算竹林土壤呼吸碳通量的新方法。该研究方法填补了关于毛竹林生产力形成和固碳机制及其对氮输入响应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全面准确认识毛竹林在减缓全球变暖、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巨大潜力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和全新视角,提出的氮饱和阈值为生态高效经营毛竹林提升其碳汇功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缠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国际竹藤中心组建。重点研究竹缠绕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不断开发竹缠绕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水利、城建、交通、石油、化工、海洋、农业、国防等领域。

竹缠绕复合材料是将竹子通过缠绕方式加工成型的新型生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质优价廉、低碳环保、资源可再生等优点,可制成大口径压力管道、地下综合管廊、整体组合式房屋、大型储罐、高铁车厢、军工产品等,可大面积替代钢材、水泥、塑料等传统材料。

竹缠绕技术获得国家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2023年11月,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工业和建筑领域都将竹缠绕复合材料放在首位。同时,“竹缠绕复合材料带动绿色发展”被中国林学会列入林草科技十件大事之一,明确表示竹缠绕产业的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一带一路”倡议、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竹缠绕管廊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被评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将进一步扩大竹缠绕管廊的应用规模。2023年11月,在南宁市举办的竹缠绕复合管材示范应用工程现场观摩会,其推动了南宁市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转型,促进了竹缠绕复合管材在市政道路排水、城市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示范应用。

典型成果介绍:一是新疆竹缠绕国防研发项目工程成功完成。二是促进中国铁建成立竹缠绕专业制造平台——中铁建竹缠绕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铁建唯一致力于发展竹缠绕产业的专业化公司,努力打造成为产、研、建一体化的“专精特精”企业,成为竹缠绕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三是举办博鳌“以竹代塑”2023竹缠绕复合材料产业化发展论坛,汇集政府、行业协会、央企、世界五百强企业等领导及代表,共计150余人参会。会上,多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竹缠绕复合材料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对竹缠绕复合材料为国家多项重大战略作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并对竹缠绕技术未来发展给予了美好期望。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