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受冬季冻害等因素影响,丽水市莲都区传统柑橘产业减产严重,多数柑橘园处于低投入甚至失管状态。此外,6.5万亩桃林接近衰败期,急需以新的林业产业替代。面对柑橘和桃产业种植进入结构调整期的现状,莲都区林业部门于2017年着手开展新一轮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争取‘太秋’甜柿项目,现已发展甜柿基地近1000亩,部分基地已经进入挂果期,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科研基地检测,预期盛产期亩产量可达2000多千克,亩产值可达8万—15万元。
“新种”起步 缓解结构调整“阵痛”
摸清林情,确定甜柿产业“适配度”。全面调查柿产业发展现状,发现莲都区栽培柿子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有方柿、牛奶柿、圆柿、磨盘柿等品种,现状以“四旁”零星栽培为主,相对连片种植的有7亩,大港头镇“柿树垟村”就因历史上该区域大量种植柿子而命名。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培育的‘太秋’甜柿,是当前品质和口感最好的甜柿品种,据测定,每100克‘太秋’甜柿鲜果肉中,可溶性糖高达22—24克(一般柿子为11.6克左右)、蛋白质0.57—0.67克、脂肪0.28—0.38克。甜柿还含有丰富的尼克酸,维生素B1、B2、E、C和β胡萝卜素等。微量元素铁、锌、硒均高于一般柿子。与苹果相比,其含糖量高出13倍,蛋白质高出6倍,维生素B高出10倍。甜柿风味独特,其果肉甜脆爽口,纤维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21%,且保脆时间较涩柿长2—3倍。适宜在海拔300—700米的山地推广种植,在莲都区该海拔地区适生性较好,是富民增收的优良树种。
细心求证,确保技术、政策“支持度”。2017年,莲都区组织林业技术骨干到杭州市富阳区永安山、永康市等地实地考察甜柿高效栽培示范基地和种苗培育情况,听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甜柿首席专家龚榜初研究员在甜柿经营管理方面的介绍,并就甜柿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探讨与交流,确保在莲都能“栽好树、结好柿”。同年,莲都区林业局向时浙江省林业厅申报《日本甜柿技术推广项目》,争取‘太秋’甜柿项目落地莲都;2018年,时浙江省林业厅下达工作任务与项目资金,在莲都区推广‘太秋’甜柿,实施面积150亩,方案设计项目每亩投入4500元,每亩补助省级资金3000元,共下达补助资金45万元。
适地适种,把握甜柿生长“舒适度”。由于甜柿的主根分布深,须根少的特点,需选择土层深厚、弱酸性沙质壤土种植为好。莲都区对全区适宜种植山地进行排摸,并对立地条件、坡度坡向、林木现状、交通状况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合林业经营主体意愿,规划落实‘太秋’甜柿基地150亩,分三期三个经营主体实施,分别是丽新乡黄岭上村42亩、大港头镇连河村35亩、碧湖镇松坑口村73亩。至2021年,项目经劈山、整地、挖穴、便道建设、施肥、种植、管理等环节,完成建设并通过专家验收,甜柿产业在莲都起步良好。
帮扶示范 提速产业发展进程
高效栽培技术“全程帮”。莲都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组建甜柿技术推广项目组,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分工分别负责技术指导、种植规划、施工管理、数据检测与分析、病虫害观察与防治等工作。以林农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生产过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开展科技服务,从地类选择、挖穴规格、苗木嫁接、栽植深度至抚育管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程“精准把脉”、靶向开“方”,有效解决技术难题。自项目实施以来,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基地指导500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00多个。2024年3月,甜柿接穗邮寄刚送达,区生态林业发展中心高工吕贤良便前往丽新乡甜柿基地,在老花镜的辅助下,手把手教会经营主体嫁接柿苗,成活率达98%以上。
示范带动点燃“星星火”。近年来,‘太秋’甜柿由于风味独特、丰产稳定等特点,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优质山地果树。莲都区‘太秋’甜柿基地已陆续投产,通过随机检测,单果重量在1.5斤(含)以上的占比10%,其余果实均在0.4斤(含)以上,果大、质优、品相好。当前,‘太秋’甜柿市场售价为40—70元/公斤,销售时间从9月中、下旬开始至春节后,经济效益显著。目前,莲都区果农栽培积极性高,丽新乡、仙渡乡、黄村乡、紫金街道的经营主体或林农都有自发采购‘太秋’苗木发展甜柿基地。
项目补助谋定“甜柿业”。乘着甜柿产业良好发展势头,2023年,“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计划”(B类)项目——《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在莲都区落地实施。该项目资助资金300万元,由莲都区科学技术局5年内根据项目实施进度与考核情况分三期拨付。其中,一期为项目启动资金;二期为奖励资金,需满足在莲都区建设柿示范基地200亩以上,在丽水市推广800亩以上,累计繁育优质种苗50万株,注册商标1个,农业产值累计达到1000万元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等条件后予以拨付;三期奖励资金需在莲都区建设柿示范基地500亩以上,在丽水市推广面积1500亩以上,累计繁育优质种苗90万株、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等相关条件后予以拨付。
融合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科技引领,助“柿”业延链。《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由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张青林带队实施,将围绕柿品种优化、绿色生产、深加工、文旅融合开展深入研究,实现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发、改进适用于柿深加工及健康产品生产的高新技术,优化柿深加工及健康产品生产制造加工工艺,开发具有经济价值、健康价值、生态价值,产业产能可持续、经济生态可转化的产品体系,拟开发柿茶、柿酒、柿醋等产品。2023年底,已经利用‘太秋’甜柿试验酿酒3000千克,生产柿子酒600千克,待进一步评测后面向市场。
创新发展,促“柿”业有成。柿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柿优异种质筛选及绿色标准化生产,已筛选引进柿子新种质15份,分批次及现场指导培训300多人次。在莲都区培育结果树5万株,营养袋苗30万株,嫁接用砧木小苗40万株,种植面积800多亩。其中,黄村乡金鸟村发展茶柿生态立体种植基地50亩,为莲都区首个茶叶和甜柿空间互补的立体复合种植基地。通过在原有生态茶园基础之上套种‘太秋’甜柿,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该基地计划两年试产,五年投产,盛产后可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20—30名村民就业,实现双增致富。下一步,将规模化推广柿产业,还将打造供产销、农林旅、产学研一体的‘太秋’甜柿精品果园基地,带动莲都‘太秋’甜柿产业纵深发展。
牵手共进,携“柿”业共赢。2024年4月,莲都区与华中农业大学柿研究团队签订‘太秋’甜柿产业培育合作协议,落地实施‘太秋’甜柿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华中农业大学柿研究团队隶属于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国内顶尖科研团队。下一步,莲都将紧紧依托华中农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资源和仪器设备的优质条件,开展果树良种选育以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计划在三年时间内,以面积的扩大实现丘陵山地柑橘、桃的产业替代,推广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优美、山地增值、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生产目标。并计划在碧湖新城建设以浙西南丘陵山地生态立体农业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与华中农业大学柿研究团队成立‘太秋’甜柿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为莲都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加甜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