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4年,浙江开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年间,先后12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20余亿元,惠及千家万户,让全省4445万亩公益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公益林建设20年来,我们见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强劲脉动,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省上下久久为功、矢志不移的努力。在浙江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周年之际,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财政厅共同主办浙江公益林建设20周年成效展示活动。从即日起,将集中展示浙江省公益林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请观看视频,安吉如何探索经济与生态双向奔赴新路子?
2004年,浙江开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浙江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周年之际,各地的公益林建设优秀案例纷纷涌现。安吉县的公益林建设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地处浙北山区的安吉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自公益林建设开展以来,安吉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决策部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公益林建设。截至目前,安吉县公益林面积达62.19万亩,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5.2%。
安吉余村
清权属、足资源、全林长 筑牢生态建设根基
家底清,权属管理才能顺。2021年,安吉以公益林与国土“三调”融合优化为契机,选取部分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全面梳理公益林权属。通过这一举措,厘清了县域、乡域、村域之间的插花情况,解决了界至不清晰、面积分配不合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地、图、钱”一致率100%。
随着经济发展节奏的加快,公益林占补平衡情况增多。2020年,安吉县经踏查和调研走访,新建了涉及多个镇的后备资源库,面积达3009亩,为公益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2017年9月,安吉县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林长制”改革试点县,建立了县、镇(街)、村(社区)三级领导担任林长的逐级负责体系,全县共有林长239人。推行“林长制”以来,完成公益林提质增效62.19万亩,实现了高速、省道等重要区域两侧第一山脊线生态修复90%以上。
早补偿、新机制、优贷款 开启生态富民之路
1999年率先实施补偿,2001年开始县级补偿,2005年和2009年又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自全省建立补偿资金制度以来,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89亿元,保障了林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
为提高公益林管护能力,安吉县印发《安吉县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实施细则》,推行差别化生态补偿机制。2022年争取专项资金1861.5万元用于水源地保护区公益林补偿,2022-2024年累计发放差异化补偿资金5584.5万元。
如何让公益林真正成为“绿色银行”,为林农增收致富保驾护航,安吉县拿出《安吉县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公益林权利人可获得年度公益林补偿收入5倍的优惠利率贷款,已累计发放贷款近300万元,拓宽了融资渠道,盘活了公益林资产价值。上墅乡龙王村以村集体的4784亩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为质押,获得县农村商业银行的83万元贷款,是湖州市最大的一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这笔资金将用于村域林道设施的提升。”龙王村党总支书记张春华说。
杭垓镇新上塘村
拓渠道、传文化、探交易 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
积极拓展公益林生态效益转化渠道,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安吉一方面,继续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打造了13个古树名木文化主题公园,其中省级5个,县级8个。这些公园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亮点,更是传承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提升了安吉县的生态文化影响力。
另一方面,探索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碳汇交易等试点工作。眼下,当地已完成毛竹林流转面签4.25万户,完成林权集中流转74.6万亩,组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119个,通过林地经营、碳汇交易、共富股本金投资三项收益,参与项目的村合作社年均可增收100万元以上,林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2023年报福镇景溪村共获得股金分红457多万元,其中农户304.9多万元。“今年,我和老伴拿到了碳汇钱1万多元,毛竹经营钱4876元。”83岁的村民余诚说。未来,安吉县将继续探索创新碳汇交易模式,提高碳汇交易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为公益林生态效益转化提供新途径。
在未来的公益林建设中,安吉还在加大对公益林数字化管理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益林信息库,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利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技术等,实现对公益林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从筑牢生态建设根基,到开启生态富民之路,再到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安吉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每一项成果都熠熠生辉。展望未来,安吉在公益林建设的道路上以“绿色”为基石,“富民”为指引,葱郁的公益林,不仅是守护大地的生态屏障,更是带动经济腾飞、传承生态文化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