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4年,浙江开始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年间,先后12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20余亿元,惠及千家万户,让全省4445万亩公益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公益林建设20年来,我们见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感受到了绿色发展的强劲脉动,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省上下久久为功、矢志不移的努力。在浙江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周年之际,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财政厅共同主办浙江公益林建设20周年成效展示活动。从即日起,将集中展示浙江省公益林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请观看视频,开化公益林建设20年发展成效。
开化县地处钱塘江源头,拥有林地274.1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136.4万亩,天然林90.5万亩,森林蓄积量16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素有“浙西林海”之称。
作者:徐良怀
一直以来,开化县始终紧扣“钱江源头”重要生态功能区定位,围绕“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生态发展目标,以公益林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公益林保护与发展双赢机制,奋力打造山区共同富裕样板地。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被纳入全省首批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
打好“组合拳”,提升管理效能
早在1998年,开化县就全面禁止天然阔叶林采伐,2001年又将公益林天然林纳入林木采伐“七不准”范围。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制度,为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筑牢制度根基。
近年来,开化县以林长制为统领,推行“林长+警长”工作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协同推进的公益林天然林管理体系。同时,积极拥抱数字变革,打造林业管理“数智链”,接轨全省“数字林业系统”,推进公益林天然林管理应用场景等建设,实现资源保护、资金管理等工作的一体化、全过程监管。
作者:邹水根
筑牢“防护网”,守好生态防线
2001年,开化县按照“一环二点三线”的公益林区划布局,将马金溪一级支流及干流两侧、主要公路两侧、生态脆弱地带、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钱江源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小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纳入公益林范围。在全省率先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天然林保护修复科学综合利用水平。
同时,优化网格化管护机制,组建了2300余人的公益林监管队伍、护林队伍和森林消防队伍,按照“一人一区”划区定责,实现全域森林资源管护全覆盖。同时,广泛开展多形式的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宣传,设立公示牌,提升公众认知,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做大“金蛋糕”,提升民生福祉
开化县的优势在于山水,出路也在于山水。开化县因地制宜,精准实施百里金溪森林生态廊道保护修复、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珍贵彩色健康森林等工程,通过封山育林、林相改造、森林抚育等措施,提升林分质量,打造最美森林。全县公益林优质林分面积达120万亩,公益林区阔叶树种比例提高至53%。
依托公益林天然林丰富的林荫空间和林地资源,开化县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林下立体经济,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2万亩,年产值达3亿元。探索康养研学林业旅游模式,大力发展民宿经济、露营经济、体验经济,推出中国最美森林科普之旅等4条主题森林旅行路线,设立10处森林景区“康养+研学”基地。2023年全县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达到329万和40亿元。
此外,开化县在全省首创“林权/公益林收益权+森林碳汇价值”多种质押物联体贷款模式的“零碳相伴”贷款产品,累计发放碳汇质押贷款1844万元。完成林业碳普惠开发面积1.9万亩、碳汇量3.17万吨,获益317万元。累计发放公益林(天然林)补偿资金5.32亿元,惠及农户4万余户,平均每户增收1.3万余元。百万亩公益林已成为开化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历经二十载努力,开化县公益林建设成就斐然,为乡村振兴和“大花园”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焕发了勃勃生机。未来,开化县将持续深化公益林保护与利用,共绘生态富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