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到“富” 看龙泉公益林之变 |
| ||||
“上山下山,看林护林,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林区到另一片林区,守着林子我才踏实。”每天清晨,一吃完早饭,龙泉市兰巨乡大赛村护林员熊明松就穿好护林服、拿上一把柴刀,开始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 熊明松成为护林员已有8年了,根据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划分,他主要负责大赛村梅地自然村一带的山林巡护工作。一路上,他向来往的村民和游客宣传防火知识、监测森林病虫害情况等。看到防火道边上长了些枯枝,他就弯下腰用柴刀砍掉,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及时隔断。 在龙泉,像熊明松这样的护林员共有327名。他们以山林为家,与植物为友,常年奔波于山头林间。他们起早贪黑,终年守护,只为留住绿水青山,筑起坚强的生态屏障。 生态是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财富。公益林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200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正式启动公益林建设。龙泉市素称“浙南林海”,全市有林地393万亩,林地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5.73%,公益林又占了林地总面积的45.3%,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 自实施公益林建设以来,龙泉市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全面建立县(市)、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划分了206个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并配备了护林员327名(含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片区护林员),实现对林区的全方位巡护和数字化监管,公益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龙泉公益林面积178.11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7.88万亩、省级公益林80.23万亩。据最新测算,龙泉市公益林森林生态总效益达125.64亿元;公益林生物总量1850.28万吨,吸收二氧化碳240.27万吨,植被固碳55.79万吨,释放氧气149.36万吨;调蓄水量5.87亿吨;减少土壤流失量427.24万吨;积累营养物质0.65万吨。 公益林建设保护“绿水青山”,也为林农开辟了“金山银山”。自2004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以来,补偿标准从最初的8元/亩提高到了如今的43元/亩。截至2023年底,龙泉累计发放补偿资金8.83亿元,惠及3个国有单位、190个村、3万多农户,成为龙泉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受益人数最广泛的惠民工程之一。 住龙镇红星村村民范有森是公益林补偿制度的获益者之一,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党委政府的政策真好,守着自家山上的林木还能领到钱,就像开了一家‘绿色银行’,每年都可以提款。”村民范敦根也开心地说:“我家每年能领到2万多元的补偿资金,特别是公益林数字化落界后,界址更加明晰,原来没算进去的都补进来了,每年增加了1000多元呢。” 聚焦公益林界址不明、林权不清、面积不准、资金错发、纠纷多发等痛点难点,龙泉市开发建成“益林共富”数字化应用平台,高效完成全市所有公益林的精准落界,解决了“公益林是谁的、公益林在哪里、补多少钱”的问题。 这些年来,龙泉公益林建设聚了民心,更富了产业。为盘活森林资源,龙泉勇闯林改新路,创新推出公益林地役权改革、林地经营权流转等举措,探索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间康养等高价值森林经济模式,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浙江梅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梅地自然村建设灵芝基地,向当地的林农流转林地2590亩,打造林下经济食药用菌观光园“灵芝谷”,原始林地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既不影响这里的生态,又可以增加林农的收入。”公司负责人项永年说,2023年,企业产值达1000多万元,还带动了180余名林农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万多元。 如今的龙泉,处处展现着“青山披绿、遍地生金”的美好景象。“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为森林资源管护注入强大的动力。”龙泉市林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公益林建设20周年为契机,持续高标推进公益林建设,努力让山更绿、树更美、水更清。 (龙泉市林业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