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杉木林中,应重点加强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是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和杉木炭疽病。 (1)粗鞘双条杉天牛 发生规律: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成虫在树皮裂缝内产卵,幼龄幼虫为害木质部和形成层交接处,产生扁平不规则的虫道。老熟幼虫蛀食常达木质部,使树干内形成空洞。部分幼虫会发生滞育现象,各地幼虫滞育的比例10-50%不等。 防治方法:①涂白。秋、冬季至成虫产卵前,国光糊涂(树干涂白粉剂)与水按1:1比例混配好,加入200倍国光必治涂于树干基部(2米以内),防止产卵,可加入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腐烂,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病。同时,还可以起到防寒、防日灼的效果。②喷药防治。成虫发生期,向树干喷洒40%国光必治乳油800倍液、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800-1000倍液,或者国光Bt、国光苏松质病毒等杀灭成虫。③虫孔注药。幼虫危害期(6-8月),用小型喷雾器从虫道注入国光防蛀液剂,也可浸药棉塞孔,然后用粘泥或塑料袋堵住虫孔。④熏蒸防治。磷化铝片是良好的熏蒸杀虫剂,可用该药堵孔,黄土封口,杀死幼虫。每孔放1/20片(3克/片)。或薄膜封干后,往薄膜内放药片熏蒸。 (2)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病菌通过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雨雪冰冻灾害后,杉木受害很重,大多数是主梢折断,也有部分林分是主干折断,造成杉木遍体鳞伤,定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加重,是应加强监测的重点,并应及时制定控制预案。 发病规律: 病菌在活枝叶病斑中越冬。春夏温湿度适宜时,病菌从病斑处溢出,通过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潜育期5-10天。病害一般于4月下旬发病,6月上旬达最高峰,7月以后基本停止发展,9月中旬病害又继续发展,但不如春季严重。在树冠相接、枝叶交错的地方,病害常较重。林缘、林道两旁,春夏季处在迎风面的林分,针叶产生伤口的机会多,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①在通风面或风口处的林地,更换成抗风树种,如柳杉、拉山松等。②选用健壮苗木造林。③营造混交林,控制病害蔓延。采用杉木与马尾松、或柳杉、或黄山松、或木荷、或拟赤杨等混交。④小面积病重的林分在5-6月喷50%杀枯净500倍液2-3次。 (3)杉木炭疽病:在4-5月间发生,为害新老针叶和嫩梢。开始叶尖变褐或生不规则形斑点,逐渐向下扩展,使全部针叶变褐枯死,并可延及嫩梢,使嫩梢变褐枯死。在老枝上,通常只危害针叶,茎部较少受害。枯死的病叶两面生有黑色小点状分生孢子盘,高湿气候下出现粉红色孢子堆。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在自然条件下有潜伏侵染现象,即秋季侵染,至次年春才发病,一般4月初开始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盛期,6月以后停止。到秋季黄化的新梢,又有少量发病。浅山丘陵地区,由于土壤瘠薄,粘重板结,透水不良或低洼积水,营造杉木因根系发育不良,发生黄化现象后,最易感染炭疽病。 防治方法:①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提高整地标准和造林质量,加强抚育管理、施肥、压青,促使幼林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能力。②对黄化的杉木幼林,除加强土肥水管理外,在晚秋和早春病菌侵染期,喷洒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托布津、多菌灵800倍液防治;还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175g,兑水40-60千克喷雾防治。③杉木幼树已郁闭成林,在傍晚静风条件下,可施放五氯酚钠等杀菌烟剂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