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灾后易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24-02-2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冰雪灾害造成大面积林木的折干断枝,极易造成大量伤口并导致林木生长势的急剧下降。众多伤口是多种病菌的侵染点,树势急剧下降又可引发一些腐朽菌的侵入,因此,雪后应该及时清理油茶园的枯枝落叶,集中焚烧。清园后,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全面对树体及地表喷施一次。重点关注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黑跗眼天牛、油茶织蛾及茶籽象甲等害虫。

(1)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在油茶老残林中发生比较严重,在高温高湿季节蔓延最快,感染此病后造成油茶落果,常导致油茶减产20%左右,最高达30%以上。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在带病的蕾、芽、果柄、枝、叶上越冬。早春当日均气温连续10天在15℃时,病害即可发生,一般是春雨早、雨水多,发病也早、发病重。在浙江丽水4月中旬开始发病,先是新梢、嫩叶先发病,后是花蕾发病,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少量新叶和果实上出现褐色病斑。7-8月病害迅速扩展,病果和病叶大量脱落,直到10月茶果采收时为止。一般低山区比高山区病害发生较多、较重;阳坡、山脚、林缘多于阴坡、山顶、林内;施氮肥的地块重于施农家肥的地块。

防治方法:①营林防治技术:及时清除病株、病枝、病叶、枯梢、病蕾、病果集中烧毁外。早春后及时剪除病枝、摘除病叶、病蕾等,修剪要至病部以下5 cm;摘除病叶、病果。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直到木质部无变色处。刮口和刀具经0.1%氯化汞或75%酒精消毒,并在伤口涂以波尔多液保护。夏季修枝时,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条。同时,注意剪掉发病的新梢,摘除早期的病果和病叶。冬夏季剪除的发病部位要带至林外深埋或烧毁;合理密度,保证林间通风透光。②化学防治: 在早春新梢生长后, 喷洒1% 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4-5月份发病初期 45%咪鲜胺800倍液,甲基托布600-800布倍液;6 至9月份喷洒1%波尔多液, 络氨铜800倍液,波尔.锰锌600-800倍液。每10-15 d喷一次,苗木在发病盛期可7d喷一次。上述药剂交换使用。

(2)油茶软腐病:受害叶片初期产生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病斑, 阴雨天气病斑扩展为黄土色大斑,病斑中叶肉腐烂, 病叶易脱落。病果初期同样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 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斑, 组织腐烂疲软。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未发育成熟的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春天当日平均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菌丝开始活动,雨后陆续产生蘑茹型分生孢子座,是病害的初侵染源。晚秋侵染的病斑黄褐色,是病菌主要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越冬病叶及早春感病病叶,在阴雨天气,能反复产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气温在10-30℃间,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均能发生侵染,以15-25℃发病率最高。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传播和侵染都需要雨水及高湿的环境,空气湿度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十密切,油茶软腐病只在阴雨天发生。4-6月,丽水多雨,气温适宜,是油茶软腐病发病高峰期。10~11月小阳春天气,如遇多雨年份将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山凹洼地、缓坡低地、油茶密度大的林分发病比较严重;管理粗放、萌芽枝、脚枝丛生的林分发病比较严重。

防治方法:① 营林防治技术:成林树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清除病叶、病果,减少侵染源。苗圃地做好排水。②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 波尔多液, 也可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多菌灵600-800倍液。络氨铜800倍液,波尔锰锌600-800倍液。0.5-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多菌灵400-600倍液,每10-15天喷1次,苗木在发病盛期可5-7天喷1次。多种药剂交换使用。

(3)油茶煤污病: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2-0.5mm。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

发病规律:煤炱菌以昆虫排出的蜜露为主要营养来源,有时也利用寄主叶片本身的渗出物,在油茶枝叶表面营腐生生活。营养体和繁殖体均能越冬或越夏。油茶煤污病发病盛期在4-9月,病害流行与同翅目昆虫的活动和虫口密度密切相关。在丽水,诱发油茶煤污病的昆虫主要是刺绵蚧和油茶黑胶粉虱等害虫。它们除为煤炱菌提供营养外,也是病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防治方法:①营林防治技术: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清除杂草灌木,修剪过密枝和病虫枝,使林内通风透光,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又形成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②化学防治:油茶煤污病主要随虫害猖獗而流行,防病的关键在治虫。首先防治蚜虫、介壳虫。当发现这类虫害时,用50%马拉松1000倍液,25%亚胺硫磷2000倍液,50%三硫磷1500~2000倍液,蚍虫啉400-600倍液喷洒,用石硫合剂喷施夏季0.5-1波美度、冬季2;3波美度。或用40%乐果乳剂加水1倍或2倍,涂刷于油茶树干基部,刷成40cm宽的药环,对蚧虫的杀伤效果可达80%。涂干时间以6~7月为好。

(4)黑跗眼天牛:黑跗眼天牛又名蓝翅眼天牛,以幼虫蛀食油茶枝条,被害枝条极易风折,严重影响油茶树的生长及茶籽产量和出油率。

发生规律:黑跗眼天牛在我省2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幼虫3月底到5月下旬化蛹,4月下旬到6月上旬出现成虫,5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卵期10d左右,5月中旬到6月中旬孵化幼虫,各虫态历期18~20d,幼虫期长达22个月。

防治方法:①冬季结合抚育管理剪去虫枝,并及时烧毁,以减少虫源,促进植株健康生长;②4月底至5月初,成虫产卵期可用锤击产卵刻槽,杀死卵;③4月下旬至6月上旬,用绿色威雷或噻虫啉微胶囊剂300倍液喷枝干触杀补充营养或产卵成虫。④用25%辛氰天牛净毒签插入蛀道。

(5)油茶织蛾:油茶织蛾又名油茶蛀蛾、茶枝镰蛾、油茶蛀梗(茎)虫,以幼虫蛀食从上到下油茶枝条,被害枝凋萎、枝干中空枯死,枯死部分长达100cm,受害油茶林一般密度大和老茶园为较多。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下年3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0℃左右时、幼虫开始复苏取食,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羽化成虫产卵,卵期平均为19.5天,最长25天。6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期平均为300天,最长310天。蛹期平均为33.1天,最长39天。雌蛾寿命长于雄蛾,雌蛾平均为5天,最长10天

防治方法:①营林措施。每年8月剪除被害枯枝,集中烧毁。对较密的油茶林应及时疏伐与修剪,保证林内通风透光;②灯光诱杀。成虫趋光性强,可在羽化盛期进行灯诱,但要连续2-3年,可大大降低虫口基数。③ 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期,可喷用8%用绿色威雷200-300倍液,或噻虫啉微胶囊剂200~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当幼虫爬行钻蛀时,触“雷”而死。

(6)茶籽象:又叫山茶象,危害油茶、茶树和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的果实。成虫钻蛀幼果,产卵于果内,孵化幼虫取食种仁,引起严重落果,落果率达25.5-38.4%。

发生规律:油茶象甲在我省多数两年发生1代,少数三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土中越冬。5月上中旬成虫出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土盛期,成虫喜阴湿,飞翔力弱,有假死性;5~8月成虫取食油茶果汁液为补充营养。成虫取食10~18 d后交尾,再经8~13 d后产卵。卵产于种仁内,每头雌虫一生可产100粒卵。卵经15 d孵化,幼虫4龄,70~90 d后老熟。8~10月老熟幼虫将果壳咬开3~5 mm的圆孔出果并入土越冬,翌年8~9 月化蛹,蛹期约30 d,羽化继续以成虫越冬。

防治方法:①营林措施。一是选择抗虫较强的早熟品种种植;二是冬挖夏铲,林粮间作,修枝抚育,以降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②物理防治。一是定期收集落果,以消灭大量幼虫;二是在成虫发生盛期,用盆或瓶盛金银花引诱剂,诱杀成虫;三是摘收的茶果堆放在水泥晒场上,幼虫出果后因不能入土而自然死亡。也可将茶果堆放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幼虫出果入土,第二年放水灌田淹死幼虫。③生物防治。在高温高湿的6月,用白僵菌或绿僵菌防治成虫。④化学防治。在6~7月成虫盛发期,用8%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剂200~300 倍液防治成虫。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