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地处杭州湾南岸,这里会稽山脉绵延西南,江河湖泊萦带东北,白水翠岩,山川清峻灵秀,自古有“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之美誉。在密如蛛网的河川湖泊中,位于绍兴城东箬篑山麓的东湖更是以湖光潋滟、山清水秀著称。
湖中有洞,洞里是湖,山水环抱,湖洞相连,峻岩俯水,波依峭壁,东湖犹如一个巧夺天工的“山水盆景”。游览东湖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工匠们手足胼胝创造的“奇迹”所感动。秀丽旖旎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堪称浙东的山水风景胜地。
站在山顶,向下俯瞰东湖,但见峭壁奇岩,突兀峥嵘。湖畔有香积亭、饮禄亭、听秋亭等,翠堤朱亭相映成趣,恍若世外桃源。绍兴东湖真是以小见大,缩千里山川于咫尺、融天然美与人工美于一湖的名胜之地。
乌篷船。游览东湖最好是乘坐乌篷船,这可以算是东湖的特色了。小巧的乌篷船、头戴黑色毡帽的船工、淳朴浓重的绍兴乡音,与这山水湖石共同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明丽图画。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交通工具,它因篾篷被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船身狭小,船底铺以木板,船板上铺以草席,因船篷低而不能直立,只能或坐或卧。乌篷船的动力是靠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船尾,一手扶着夹在腋下的划楫,两脚踏在桨柄末端,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船工则用手桨来控制船的方向。乌篷船贴着石壁而过,沿途春波逐流,曲径蜿蜒。轻舟漫游间,坐在船上望着当年工匠们留下的凿痕,耳际还似有“叮、叮”的斧凿之声响起。当年劈山拓湖的工匠们绝不会料到,他们的辛劳为后人创造出一个奇妙的游览胜地。乌篷船划过湖面,穿梭在石壁之间,船的前方是黛青而无声的峻峭山峰,湖边垂柳拂撩着水面,绿树间掉落的花瓣随水悠悠地漂流。这真是应了“东湖渡鹤影,流水葬花魂”的诗意。眼前的景色让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莫名冲动,情不自禁地赞叹:“太美了,真不愧是人间仙境!”
陶公洞。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仙桃洞与喇叭洞。可以说未进三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船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别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之感油然而生。随着乌篷船缓缓划进陶公洞,清冽冷气扑面而来。洞中水色黛碧澄澈,手插水中会感到特别清凉。船桨击水如同在一个巨瓮中击掌,引起嗡嗡不断的回声。仰首望天,四面均被百尺岩壁所包围,一线天光从顶端射入幽暗的洞中,人在其中宛如“井底之蛙”。在陶公洞的石壁上刻有一首四言诗,这是郭沫若1962年秋游东湖陶公洞时所写:“磐簧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仙桃洞。与陶公洞相邻的仙桃洞,进洞迎面是一副石刻对联:“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举目仰望,峰陡天高。屏息谛听从石缝中渗出的水珠滴落湖中的清脆响声,恍如置身于一个迷人的神秘世界。偶有碎石落湖,激溅涟漪,荡漾回声,平添情趣。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当坐上乌篷船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巨大“仙桃”。
喇叭洞。喇叭洞下大上小,形状极似喇叭,故得此名。如果在洞内一喊,声音回荡,经久不息。尤为奇怪的是在对面堤岸的万柳桥上听得最为清楚。当然,这不是北京的回音壁,它没有经过人为的刻意加工,其中的谜底至今仍未解开。
东湖与杭州西湖媲美,东湖的美在于自然,贵在天成。西湖是浓妆淡抹总相宜,东湖却是“不施粉黛更高雅”。
东湖三“奇”。东湖虽小,但因奇石、奇洞、奇崖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人们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漫步在东湖的长堤之上,细细品味这里景随步移的东湖奇景。看那岩石形状怪异,有的鬼斧神工般壁立数十丈,有的犹如石门相对而立,有的状如石洞曲折有致,这些都是古代工匠留下的不可再得的艺术精品;站在围墙边的湖堤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而多变化;行走在湖中小径,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令人称奇,让人不禁发出感叹。乘船在崖壁之下近观,感受到崖壁的高大,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东湖没有宽阔久远浩瀚博大的胸怀,也没有浩浩淼淼水天一色的气势。但东湖的气质却是在平凡中见真奇,在小巧中透着灵气,在普通中显示高雅。东湖的景色就如景区内霞川桥上的对联:“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东湖秀丽的风景是剪取了鉴湖水系中最美的一段,犹如《山海经》中传说的三座仙山,由此可见东湖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