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林业局简报2024年第2期(林长制工作专辑42) |
| ||||
浙江省林业局简报
第2期 林长制工作专辑 42
浙江省林业局办公室 2024年2月29日
【编者按】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全省各地立足森林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级林长牵头抓总作用,不断提升林业对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区域经济的稳增长、提质量和蓄后劲筑牢根基。现将杭州市临安区、宁海县、龙泉市有关做法予以编发,供各地交流借鉴。
l 杭州市临安区依托林长制构建省际共护共治共管新格局 l 宁海县林长“智治”赋能公益林数字管护 l 龙泉市林长制“三链”联动建设国家公园 杭州市临安区依托林长制 构建省际共护共治共管新格局
杭州市临安区立足全省重点林区森林资源禀赋,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大评议三级林长工作,联合浙皖毗邻六县市区人大监督力量,创新林长制工作跨区域联动监督机制,打造浙皖两省六地共护共治共管生态屏障。 一、坚持监督大联动,共同打造人大工作平台 一是突出三级评议。区人大、区林长办联合创新开展区、镇、村三级林长制评议工作,将评议环节列入人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会议议程,重点评议林长(警长)巡林履职、森林防火、安全生产等情况。二是落实三大举措。重点落实专项报告、联动执法、专题调研等举措,推动解决森林督查整改、林业设施用地、森林旅游发展等难题。三是健全三项机制。持续健全专项保障、全面参与、多跨协同等机制,开展“林长制工作网上问询周”活动,组织代表走访群众,收集林长制落实相关问题。2022年以来,累计评议三级林长(警长)362人,测评满意度94.8%。2023年,50余名区级人大代表向12个林长制成员部门提出询问66条,推动开展巡林1.7万余人次,协调解决责任区域林业保护发展问题2568个。 二、坚持共抓大保护,合力筑牢浙皖生态屏障 一是签订联动协议。浙皖两省人大、省林长办领导亲临现场指导,举办浙皖六县市区人大跨区域联动监督林长制工作签约仪式暨第一次联席会议,推动临安区、淳安县、安吉县、安徽省绩溪县、歙县、宁国市六地人大共同签订《浙皖六县市区人大联动监督林长制工作协作协议》,建立联席工作会议、联动执法检查、联合调研视察和信息通报交流等联动监督机制。二是拓宽联控领域。临安天目山、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浙皖相关区县签订联防共护协议,临安、安吉、宁国、绩溪四地签署四方联防联动联控协作协议,临安、绩溪创新“边民联情、纠纷联调、法治联宣、社区联矫”四联矛盾调解机制,临安、安吉开展安吉小鲵联合保护项目。三是建设联防设施。共建直升机临时起降点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构建地空联防森林消防系统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建区68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人为火警火灾的目标。 三、坚持产业大融合,携手发展共享美丽经济 一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开发“山核桃产业大脑”应用平台,为浙皖周边山核桃产区县市提供数字化服务。截至目前,已采集数据1500余万条,注册用户2.3万个,覆盖50亩以上基地37个、合作社154家、加工企业160家。二是提升社会化服务。为毗邻区域规模山核桃经营主体提供割草、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指导。如临安区山核桃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宁国、歙县、淳安等地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1.4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3.5万亩以上。三是延伸全产业链条。发展竹笋、山核桃两大优势产业,以太湖源全国竹笋交易市场、龙岗坚果炒货食品城为核心,实施山林经济全产业链一体化规划,带动周边县市全链条上下游产业协同壮大,山核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竹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
宁海县林长“智治”赋能公益林数字管护
宁海县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发应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档案管理系统,推动公益林建设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升级,实现补偿资金发放“人、地、钱”100%一致,实现青山共护、金山共富。 一、做好“人”的文章,林长合力“谋长治” 一是林长推进落界上图。通过召开县总林长会议、签发总林长令等形式,明确要求各地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公益林优化融合,高效完成公益林落界上图,实现公益林数字化管理。2023年全县各级林长召开专题会议19次。二是林长领办难点问题。全县涉及公益林的18个乡镇、278个村社、2个国有林场的三级林长,聚焦公益林管理中的地类认定不一致等遗留问题,科学研究、全面分析,高效核实公益林范围。2023年解决重点难点问题14个。三是林长凝聚工作合力。县林长办发挥老林业站长、老村委干部、老村民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强化舆论宣传、指界划线和纠纷调处等工作,形成“三老”工作法,解决公益林优化融合中的权属争议难题。 二、做好“地”的文章,数字定界“谋布局” 一是矢量地图共绘。县级林长牵头开展公益林优化融合后矢量数据更新,乡镇和村级林长共同推进,全面完善县域公益林区划(权属)落界,推动数据成果与林草资源图、国土“三调”成果有效融合,区划界定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公益林面积73.2万亩。二是数智系统共建。县林长办牵头开发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档案管理系统,满足各级林长对公益林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截至目前,系统数据库汇集公益林小班资源数据1.8万个,涵盖288个村(社)2.9万户、5个国有单位。三是一牌两码共享。首创公益林电子身份证二维码,精准识别公益林面积、事权等级、权属等信息。结合林长制资源管护二维码,实行林长制公示牌“一牌两码”管理,拓宽社会参与森林资源监督管理途径。截至目前,全县共制作公益林电子身份证(二维码)294个。 三、做好“钱”的文章,提标提补“谋共富” 一是分区施策。根据公益林生态区位特点,精准实施分区施策,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分类补偿机制,45万亩一般公益林按照40元/亩·年开展补偿,白溪水库等饮用水水库集雨区等28万亩公益林按照150元/亩·年开展补偿。二是提高标准。宁波市总林长主持推动全市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优化提升,县级林长积极落实,全县大中型水库水源涵养林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从45元/亩、95元/亩统一提高至150元/亩,涉及力洋、车岙港、西溪(黄坛)水库面积15.3万亩,新增补偿资金859.7万元。三是精准补偿。发挥各级林长作用,做到补偿资金发放全流程审核、全链条闭环、全周期监管,实现“人、地、图、钱”一致率100%,2023年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5809.4万元,林农和集体受益面达到100%,实现公益林生态功能增效、林农增收双赢新局面。 龙泉市林长制“三链”联动建设国家公园 龙泉市以三级林长体系为基底,全面压实责任链,高效贯通技术链,多方拓展产业链,系统推进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一体化协同发展。 一、压实责任链,严守山林保护“生态线” 一是健全体系强化网格管理。建立三级林长管理机制,融合全市236个林长网格与森林防火网格,设立乡级林长办19个,建立三级林长918名、警长142名,在百山祖国家公园内设立23个驻点执法检查站和司法服务站,组建护林员队伍78人。二是规范履职筑牢生态基石。2023年发布总林长令1个、巡林1.46万次、巡护15.05万公里,通过总林长令、林长巡林、驻点检查、督查执法等方式,构建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治理有力的林长制运行机制。三是持续创新探索“林长+”模式。建立“森林法官+三长一员”协作机制,设立林长制森林法官联络办公室,通过发起联席会议,推动涉林案件办理、有效解决涉林纠纷。2023年移送涉林案件114件,调解涉林纠纷29次。 二、贯通技术链,搭建服务下沉“前哨站” 一是推出技术林长。设立技术林长18名,组织优秀林业工程师、林技特派员、苗木种植大户等人才队伍,全方位提供林业政策与林业技术的指导服务,2023年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900余次。二是搭建林技平台。打造涵盖林业多学科的林业技术医院,提供“网络问诊”和“上门服务”。如屏南镇瓯江源村级林长带领村民种植桃、李等经济林木,2023年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75.41万元增至88.25万元。三是迭代益林共富。采用“卫星地图指界+经纬矢量定位+无人机现场勘验+林农现场认定”的“线上+线下”联动数字化落界模式,精准完成195.7万亩森林权属落界上图,为涉林纠纷化解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撑。截至目前,解决山林纠纷600余起,占系统上线前纠纷总量的99.3%。 三、拓展产业链,捧起富民增收“金饭碗” 一是推进增汇试点工作。市级总林长专题批示,与市改革办协同推出“森林险+碳汇贷”和“未来收益权+保险单”质押贷款模式,推广经验并入选省第一批林业增汇试点县。截至目前,发放林业碳汇信用贷款1075户,其中林业碳汇授信8494.62万元。二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市、县两级林长调研推动百山祖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建立地役权补偿和共管机制,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生态效益最大化。通过此项改革,公益林补偿标准提升13.2元/亩·年,户均每年增收1053.5元,毗邻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增加5.5万元。三是促进规模化产业发展。推行竹木产业县乡两级链长与林长双向任职,创新“林长(链长)+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模式,构建“竹材初级分解点+竹木加工小微园+成品精深加工园”多能级平台。2023年全市林业全产业链产值120.43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