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000斤沾着泥土气息的天目雷笋搭载飞机在北京落地,经工作人员打包、装载,一路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这是临安区融媒体中心“穿针”、区供销总社“引线”的一次新尝试,共同助推天目雷笋第一次大批量走出华东地区,“闯”入北方市场。
这4000斤天目雷笋为何“登陆”央视大楼?又带着怎样的“使命”?记者了解,它们将被制成鲜肉雷笋、腊肉蒸笋片、油焖笋、雷笋炒五花肉等四道临安特色美食,送往央视大楼三个办公区的11个食堂,让北方食客们一品临安笋滋味。考虑到南北方菜品的差异,区供销总社还邀请了两名本地大厨,将雷笋最合适的做法教给央视食堂的师傅们。
临安是“中国竹子之乡”,“天目雷笋”是该区农业产业的一张“金名片”。早在20世纪90年代,临安就发明了砻糠覆盖技术,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雷笋,这几年还研发出了新品种“水果笋”,可以说临安是最著名的雷笋产地。
“天目雷笋90%的市场都在苏浙沪,但这两年随着江西、福建、安徽等外地雷笋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大量涌入苏浙沪市场,对天目雷笋的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临安区供销总社党委委员、理事会副主任吴忠富表示,此前,临安区供销总社通过举办年货节、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推动天目雷笋进食堂、进社区、进学校,加大天目雷笋销售力度。“苏浙沪市场就这么大,但北方还是有很多可能性。也希望借此机会,打开北方市场,不断提高天目雷笋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这次雷笋“进京”也并非偶然,要从年前的一场直播说起。2024年2月3日,正值南方小年,在临安区融媒体中心与央视的对接下,敲定了CCTV17农业农村频道南方小年直播活动落在临安。临安区供销总社积极配合,将“天目山宝”作为直播的主要互动产品,不仅让临安的农特产品在央视的节目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也让天目雷笋的味道和品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临安区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视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和广泛的传播渠道。近年来,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将临安农特产品推介到央视平台,山核桃、雷竹笋等在“大屏”“小屏”都有精彩亮相。此次“山宝”进京更是一次新的尝试,让临安的农产品走进央视大楼,而不是在屏幕里。
那么此次“山宝”进京还带了哪些“宝”呢?笋干、茶叶、山核桃为代表的传统“临安三宝”当然少不了,桐坑茶叶、西马克、团圆人等十余家农特产品企业也将在中央电视台总部新老大楼两个区块进行产品推介。
(临安区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