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自然保护
 
     
 
 

世界火山景观流纹岩地貌的典型代表——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

 
 
发布日期:2024-05-2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于2003年11月22日经原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面积为189.64平方公里,东临乐清湾,距温州市70公里,距杭州市300公里。

  雁荡山是1.28亿年前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其产物几乎包括了流纹岩类的各种岩石,被称为“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流纹质火山岩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锐峰、叠嶂、方山、石门、柱峰、岩洞、天生桥、峡谷、瀑潭等,被誉为“天下奇秀的地貌景观”,是流纹岩地貌的杰出代表。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地学部主任艾德尔博士称赞:“雁荡山是岩石、水与生命的交响曲,乃世界奇观之一。”

  雁荡山是中国著名的“三山五岳”之一,地处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是全球巨型火山带上最具代表性的古火山之一,形成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典型的、类型丰富的火山岩和火山地貌,火山的形成与演化模式是亚洲大陆边缘破火山中的杰出代表。雁荡山的火山岩属于流纹岩,它的流纹岩几乎涵盖了所有科学著作中流纹岩的种类,科学家把雁荡山称为“造型地貌博物馆”或“流纹岩天然博物馆”。

  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中写道:“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考察过雁荡山之后提出了流水侵蚀学术思想,这比西欧国家提出这一理论要早700多年,所以可以说雁荡山是流水侵蚀学说思想的诞生地。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三次考察雁荡山,先后写下两篇游记,他以细腻平实的语言日记描绘了雁荡山的绮丽风光和独特地貌。

  公园地质特征。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环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的南部——中国濒太平洋构造域,雁荡山白垩纪破火山为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带的代表。从这一意义上讲,雁荡山破火山的形成与中生代全球性板块运动有关。因而雁荡山白垩纪破火山在古火山学、火山岩石岩相学、区域构造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貌学上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蕴含着中生代时期伊泽奈基—库拉—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互作用及其深部岩浆作用过程的重要信息,为研究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提供了火山学与岩石学证据。

  雁荡山破火山形成后,在近一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总体处于抬升状态。第四纪高海平面时,海水仅到达其外缘沟谷。破火山变形微弱,以沿断裂切割、抬升为主,使火山岩层和侵入体——石英正长岩露出地表。在环状、放射状断裂或区域性断裂基础上发育沟谷,切割出了破火山内部的岩石层序和构造断面。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力量解剖了这座破火山,使之成为一个天然的立体模型,向人们清楚地展示出白垩纪破火山的内部结构,特别是破火山根部带的地质构造要素和各类岩石的相互关系,揭露了破火山的喷发产物与侵入体的相互关系,记录了早期酸性岩浆演化及侵入冷却结晶的全过程,这对于研究白垩纪破火山的形成及其岩浆的作用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雁荡山地质遗迹堪称中生代晚期亚洲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模式的典型范例。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成为一个天然的破火山立体模型和研究白垩纪破火山的野外实验室,为人类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献。

  公园人文景观。雁荡山的开发历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1000多年来,在此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雁荡山自古至今都吸引着科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画家、诗人与社会名流。沈括、徐霞客、谢灵运、康有为、郭沫若、张大千、潘天寿等人士都在此留下了诗词、碑刻、题字、画卷、论述等,丰富了雁荡山的文化色彩。

  雁荡山以奇特的景观给历代科学家强烈的启智作用,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坐标”。宋代科学家沈括(1031—1095),提出了流水侵蚀学术思想。施元孚(1705—1778)游览雁荡十年,总结了代表中国古代回归自然为理念的游山法。魏源(1794—1857)提出的游山学便是从游雁荡山受到的启发。

  雁荡山的奇特景观给诗人、画家、文人学士以强烈的美感与灵感。自唐、宋以来,留下了颂扬、点评雁荡山诗词5000多首;记述雁荡山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与人文历史志书、游记30余部;集文学、书法、石刻艺术于一体的摩崖石刻340多件,题刻与环境相得益彰。

  公园现状。公园内建设有一座占地23亩,建筑面积3620平方米的地质博物馆,博物馆分为8个展厅和3个展廊,即影视厅、序厅、地质遗迹厅、火山演示厅、文化厅、世界火山厅、生态厅、地质公园建设发展厅、地质展廊、科普展廊及姊妹公园展廊。馆内充分展示了雁荡山地质地貌特征、全球火山特征、火山喷发和破火山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以及地质公园发展历程。博物馆建成至今,已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国内外专家及大量游客,也成为了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扎实做好地质科研工作。近年来,雁荡山相继举办了中国火山地质公园论坛和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雁荡山火山岩论坛等会议,邀请了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波兰、英国、韩国、坦桑尼亚、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专家代表齐聚雁荡山,共同探讨雁荡山的地质科研价值,建立中国火山地质公园联盟,进一步提升雁荡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显示度;加强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的科研合作,开展对雁荡山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开展“中国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杂岩的成因与岩浆作用过程”“浙闽沿海大规模火山—侵入杂岩成因——典型案例剖析”“白垩纪火山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典型流纹质火山岩地貌景观评价”等研究;开展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研究,并在雁荡山挂牌设立教学实践基地,每年都有高校的学生来雁荡山进行地质教学课程实践。

  多层次科普,开创研学游新方式。公园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周活动,举办科普作文大赛、地质知识竞赛、科普专题讲座、我是“小小地质家”、地质摄影展、书画展等系列活动,分发地质科普折页、科普书籍、光盘等科普资料,引领全民参与科普活动;面向全国各大院校、科研机构招募雁荡山地质科普志愿者,并在雁荡山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实训,旨在推广雁荡山地质地貌科普知识和雁荡山地质公园的地球科学知识;每年联合乐清市各大中小学校和乐清市青少年宫活动中心举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公益夏令营活动和研学游活动,传播“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的研学游新方式;开启“雁荡山进高校”系列科普讲座宣传活动,分别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