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东海之滨,百鸟翔集。这里滩涂广阔、苇草肥美,这里生物多样、珍禽频现,这里生态奇美、亦画亦诗,这里素有“人间仙境,鸟类天堂”美誉,这就是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观鸟胜地”名副其实。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前湾新区(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西侧),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合作支持打造的东亚海陆源污染消减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先后荣获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第一批浙江省观鸟胜地、第二批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等50余项荣誉。
杭州湾湿地地处中国滨海湿地南北分界线的区位,属于典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代表了中北亚热带过渡带湿地类型的动植物区系,湿地生物多样性程度高。截至目前,湿地公园已调查累计记录浮游植物192种、维管束植物281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1种、鸟类303种。湿地公园尤其以鸟类最负盛名,于2023年4月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观鸟胜地”,名副其实。
杭州湾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之一,因地处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区,成为中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每年大约10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停留,颇为世人瞩目的有世界濒危物种卷羽鹈鹕、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和黑嘴鸥等。杭州湾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此外,杭州湾湿地于2023年11月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保护候鸟,相约美好。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人类的朋友,更是杭州湾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重要的底色。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以来,致力于推动鸟类保护,十余年来初心不变,成绩斐然。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及浙江杭州湾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湿地区域调查累计记录鸟类15目43科169种,其中记录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3种;截至2023年,湿地区域调查累计鸟类已达到21目62科303种,其中记录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共有2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62种,相比较分别增长79.3%、133%、378%,鸟类数量及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增加。
保护建设,规划先行。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之初,就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制定了总体规划,旨在打造世界级观鸟胜地,划分出生态保育功能区,用于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80%以上面积由沼泽、池塘、浅水滩和水面构成,用于水禽繁衍栖息。打造鸻鹬类高潮停歇地,用于涉禽等珍稀鸟类在涨潮时停留,效果显著。目前,在高潮停歇地监测到的黑脸琵鹭数量已由最初的15只增加至108只。
科普引领、公益结合。湿地公园打造国内首家以候鸟为主题的博物馆——候鸟博物馆(环境教育中心),通过“飞越中国”“迁徙之谜”“留梦杭州湾”等声光电、标本多形式相结合,开展鸟类知识科普,每年科普宣教超15万人次,至今已累计超120万人次。同时,公园依托湿地鸟类资源特色,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节日,举办“观鸟节”“守护候鸟我们在行动”“鸟类生态科普展”“鸟类生态纪实”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生态公益宣传活动,每年超5万人次参与到鸟类保护中来,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学习强国、浙江新闻等媒体平台关注报道,线上关注量超过1000万余人,形成“线上、线下齐抓共管共护”局面,实现人与鸟类和谐共生。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类群不尽相同,春秋季节以集群迁徙的鸻形目鸟类为主,冬季以栖息越冬的鸻形目和雁形目鸟类为主,夏季以繁殖的鹳形目鹭科鸟类为主,四季鸟类停留、集群嬉游,翱翔盘旋,每一次邂逅、每一次相约都令人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