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瓯江一步一首歌,九龙湿地一景一幅画。青山藏绿水,湿地寻飞羽。”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景观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公园总面积为1686公顷,是典型的河流湿地,湿地率达52.66%。
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浙江省十大最具特色湿地”“守望萤火·华东萤火虫研究和保护基地”“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山区26县百佳网红打卡点”“丽水十佳观鸟点”“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
下好“四步棋” 厚植绿色生态本底
多年来,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的原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过程、全方位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形成了集科普宣教、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湿地保护发展新格局,为提升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好严格管理“先手棋”。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依法、依规保护和管理,规范湿地合理利用,以严格的制度保护湿地。一是健全法律制度。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实际情况,全力构建系统完整的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制度体系。二是提升监管水平。针对湿地生态环境安全工作时效强、追损难的问题,制定安保24小时巡逻机制。
下好系统治理“保障棋”。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系统、全面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一是创新协作机制。创新实施多部门联合巡查执法机制、多部门会议协商制度、形成局镇企村多级管护群防群护体系,各方当主体,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交融、整体联动良好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生态保护、社会治理、项目建设、民生发展。建立以来,局镇企开展瓯江两岸滩圩、林地等区域的联合巡查行动多次,协商解决问题24个,设立1个巡护点。二是推进综合治理。实施环境提升、水循环及水安全系统构建、水毁修复三大提升工程,基本完成野鸭湖、月牙泉、水生植物园等园内区域修复工作,促进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提升。三是完善全域监管。针对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工作点多、面广、量大的问题,启动九龙湿地智慧化系统监测项目,计划总投资1100万元,建设智能安防、广播、视频管理等总控系统1套,土壤墒情监测10套,鸟类AI监测13套,智慧鸟巢13套,水位监测4套,水质检测1套,噪音监测5套,温湿度监测10套,拟通过智慧化监测系统的植入,形成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生态监测总体布局,全面加强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管理。
下好科学修复“关键棋”。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一体化深入推进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一是强化科学论证。委托国内知名设计院推进项目设计,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湖北守望萤火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在项目实施前、过程中,咨询相关专家意见,确保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高质量推进生态修复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摸清资源底数。启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本底资源调查项目,全面、翔实掌握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物资源的现状、特点、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变化情况。同时,通过专项监测与长期监测相结合、小样地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构建具有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特色的生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本底和变化趋势。三是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一体化推进湿地植物、岛体、河滩圩地治理等保护修复工程,针对性开展萤火虫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创新开展萤火虫种群科研试验项目,有效维护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生态环境更优,生态底色更实。
下好合理利用“长远棋”。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一是推行生态旅游。找准“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借船搭桥,将“生态碗”转化为“金饭碗”。紧扣生物多样性资源,抓住机遇孵化生态产品。植入骑行车、露营体验基地等业态,开展赏萤、春日活动、摄影节、森林音乐会等活动,多元视角展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美丽画卷。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现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个、从业人员近千人,2023年带动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二是发展自然研学。截至目前,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自编或合作开发研学课程10套,涉及历史人文、自然地理、博物致知、个性创意四个方向,面向小学中段、小学高段、初中段学生,研学人次近万人。先后荣获“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基地”等称号。
用好“三举措” 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步,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将全面聚焦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工作,全面提升湿地管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修复等现代化能力,全面增强湿地保护效能。
加强联动协调,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合作,发动各类机构主体共同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与文旅部门、旅行社、院校加强研学交流,提升自然教育活动人流基数等。调动各方力量和积极性,提高湿地保护和管理综合效益,共筑湿地生态保护防线。
摸清生态底数,科学规划治理。根据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发展需求,加速推进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本底资源调查,充分评估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及情况,彻底摸清资源底数,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充分遵循各级主管部门及权威专家的意见,完善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可行性、合理性,加强周边村落走访,了解在地村民对项目推进的建议,结合各方意见综合完善项目实施内容,最大限度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规划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指引、助推作用。
完善宣教体系,提升科普实效。逐步推进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展示馆、萤火虫生态馆等科普宣教设施建设,完善湿地环境教育软硬件设施与服务功能,加强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林学会等机构合作,充分挖掘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内涵,开发科探研学游线路。编撰出版《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观察手册》丛书,不断强化科普成果展示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湿地生态文明科普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