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艺苑
 
     
 
 

长留天地间

 
 
发布日期:2024-06-2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留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由隶书镌刻着“长留天地间”的青石,镶嵌在入口长廊尽头敞厅西北门楣上,为元代书法家周伯温所书,而非误传的明代刘伯温所书。盛康购得此园后,学袁枚将隋园改为随园之法,将“刘园”改名为“留园”,希望这个他付出巨大心血的精美绝伦的园子能长留天地间。

现在,游客进入留园,必从此匾额下经过。游客虽是过客,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希望能长留天地间的。我游览此园时,园里看不到什么花了,零落的几棵石榴树上还挂着几朵在凋零边缘的石榴花,橙红色的花朵无精打采。满园都是绿色,刚下过雨,绿得更明亮更水灵了。铺天盖地的绿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虽然抢占了大部分空间,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单调和压抑。青枫绿得小心翼翼,古老的银杏绿得德隆望尊,北部那棵130多年的广玉兰绿得粗枝大叶,紫藤绿得慵懒随意,爬山虎绿得神秘诡异,荷叶绿得从容淡定……绿色的气味是最让人舒服的一种味道,我享受着纷至沓来的绿色所馈赠的气息,涤荡着胸中积聚已久的块垒。

过“长留天地间”下磨砖方门,左拐,即留园十八景之一“古木交柯”。斑驳粉墙上的四字为清代郑思照所书,原来的古柏、女贞两棵古木早就作古,现有的柏树与云南山茶为后栽,意境延续了下来,一匾、一台、两树,干净简练,疏朗淡雅。对于整个留园来说,这不过是一处景观小品而已。走进绿荫轩,豁然开朗,此为留园中、东、北、西四部分的中部,为留园的精华部分。以水为主的景区,处处以水展景。我独坐于绿荫轩,北望,山石嶙峋,山林森郁,景深不尽,“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山顶之上的可亭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若隐若现。连接小蓬莱的曲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两池,曲桥紫藤花架上绿叶披拂,郁郁苍苍,水面虽失去远旷之感,却不失障景之法,池景顿生层次交叠的视觉效果。几位年轻姑娘倚靠在栏杆前拍照,笑靥如花。想起看到的一张百年前的老照片,在相同位置,四位年轻女子,中间立一小女孩,她们或微笑或淡然,毫无拘谨之态,应是盛家小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的何止是朱颜,园兴园废,人去人来,心境亦大不相同。池中石经幢在园林中颇罕见,与池边假山树木相映衬,让人忽略了宗教意味。

出绿荫轩,过明瑟楼,底层“恰杭”室内没有说书先生,池中亦无扁舟载着古装的书生吹箫。留园似乎每年都有这样的“行为艺术”,可惜我今天没有遇到。虽然不是节假日,游客却很多,但不喧闹。我静坐于涵碧山房北面临水平台的石栏杆上,看山峦林木,楼亭桥榭,空窗叠漏窗,洞门连院廊,又是一番不同景色。看池中荷叶绿得娇嫩,水中色彩斑斓的鱼儿优哉游哉,偶尔甩尾,水面漾起细细波纹,水中倒影活了起来,甩水袖般抖动片刻后复归静默。

顺爬山廊登闻木樨香轩,此为中部最高处,全园景色,参差错落,尽收眼底。北行至可亭,亭尖为一倒扣花瓶,初看觉得突兀,再看倒也觉有趣了。亭柱不像其他园林一般都有抱柱联,留园内其他亭子也都未见,这种留白给游客留下了更多的观景想象空间。南望,明瑟楼与涵碧山房如一艘自西向东的画舫,航行在苏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本色未改。绕行至池东,在清风池馆赏曲溪楼、西楼与曲桥围出的一方小天地。假山玲珑奇峭,与曲桥、紫藤、花木倒映池中,亦真亦幻,另一经幢立于池面,曲溪楼、西楼空窗漏窗光影交错,实为一绝佳观景处。谢孝思在《留园》一文中说:“唯此地幽僻,非善游者不能照顾。”我不免沾沾自喜,每次来留园,我都会在此处逗留一会。

向东行至五峰仙馆,仔仔细细查看厅柱,油漆剥落处也看不到木头本色,倒是看到了冰冷的灰色水泥。厅内穿着志愿者工作服的中年女子说:“不用看了,都是水泥。”我轻叩,似乎并不是她说的那样。五峰仙馆为苏州园林里最为宏大的厅堂,梁柱都为楠木,所以也称“楠木厅”。日军占领苏州时,备受蹂躏破坏,后又沦为国民党军队的“马厩”,楠木柱被马啃得坑洼不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时用水泥修补,再涂上漆,但战争年代惨遭破坏的何止这些珍贵的古建文物。

出五峰仙馆,去揖峰轩,此处四面都安置峰石,南边石林小院亦多石峰。园主刘恕痴爱石头,曾觅得十二峰太湖奇石,并一一命名,又请好友王学浩绘《寒碧庄十二峰图》,自号“一十二峰啸客”。我不禁想起苏州作家王啸峰,不知他的名字是否与此有关。现在留园中是否有一十二峰留存,不得而知。此区域分割出多个不同空间,石峰形态各异,芭蕉滴翠,藤萝蔓绕,空窗漏窗,窗窗景色迷人,让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一位身着绿色丝绸旗袍的女子不时摆出曼妙的身姿,一男一女两位年轻的摄影师不停按动快门。女摄影师又去石林小院西侧走廊,透过漏窗拍摄。女摄影师白衣白鞋,黑发黑裤,专注地捕捉镜头。阳光从走廊东墙的空窗照进来,假山、翠竹、花木的影子投射在方砖地上,斑驳重叠。花窗外庭院中,绿衣女子立于芭蕉、湖石旁,端庄典雅,如从徐泰时的东园,一路款款而来。

东部园林的重点无疑是冠云峰。冠云峰高6.5米,是中国最高的一座太湖石。就太湖石的形态来说,瑞云峰更胜一筹,当然,此瑞云峰并非现在立于冠云峰东侧的瑞云峰,真正的瑞云峰于乾隆四十四年移到了苏州织造府,自然是当地官员为了讨皇帝欢心。织造府是乾隆在苏州驻跸的行宫,现在是苏州第十中学。多年前外甥女在此读书,我有幸一睹瑞云峰的风采。惊叹此物只应天上有,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瘦、漏、透、皱”无不到极致。冠云峰最佳观赏角度应该在“浣云沼”南,从此处观看,冠云峰孤高峻峭,遗世独立,空明洞碧天,凌虚忽倒影,如梦似幻。登冠云楼看冠云峰背面,则为一平坦石峰,似背微驼的孤独老者。看冠云峰的妙处全在角度的选择,其实看任何事物,角度都是重要的。

东游西逛中不觉已近黄昏。肚中饥饿,冠云楼茶室内有两三样糕点出售,服务员推荐苏州某老字号的葱油小桃酥。我坐在冠云台里,看着浣云沼里的游鱼和倒影,吃了几片小桃酥,想象从前文人墨客们在此雅集时,吃的是什么点心呢?

随后,我起身从北部盆景园西行,穿过西部“活泼泼地”,出园而归。回看留园高大的围墙,不进去,谁会想到里面藏着一座冠绝古今的园林呢?1860年兵燹中的一场大火,留园奇迹般幸存下来,但奇迹毕竟是奇迹,难以重演,后留园又历经多次摧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又大放异彩。留园,我相信一定会长留天地间。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