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庆元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林业提质增效、自然和谐美丽、林农富裕富足主线,深入推进林业共富试点县建设,规划形成“一园、三区、多点”(一个国家公园、三个特色产业核心区、多个改革经营示范点)的林业共富建设布局,蹚出“两山”转化新路径。2023年,庆元县共争取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等国家级试点3个,获“全省林长制机制创新典型案例(全省共8个)”等省级荣誉6项;林长制专项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全市排名第一);森林覆盖率85.92%,名列全省前茅。
坚持“护绿固本”
变最优生态为最靓底色
“三化”立体造林,让“青山滴翠”。加大营林造林项目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增绿。瞄准全域留白空间、消极空间,实施珍贵树种植绿复绿行动,建成全省首个楠木主题森林公园,创成国家级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20个,实现“满山、环村、绕水、伴路、拥城”全域化增绿。积极承接瓯江山水工程、中央财政造林项目等育林造林任务,设立特别护绿基金、发起营造“功勋林”倡议,创新“线上捐资尽责、线下栽植尽责”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实现项目化增绿。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5400亩,森林精准质量提升6.5万亩。
“三长”协作护林,让“青山常绿”。在“县、乡、村、山场”四级林长的基础上,乡级林区增设“巡林警长”“护林检察长”,目前已配备“三长”人员460名,实现“每一片林、每一棵树”全部纳入责任网格,打通森林末端管护“最后一公里”。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动协作等机制,将行政执法、刑事司法嵌入林长制,推动“三长”同向发力,形成“防护有效、查惩有为、治理有力”治林管林护林体系。2023年,各级林长开展巡林1万余次,森林警长协助林长开展巡林督查及联合执法行动,外业核实森林督察图斑180余个,立案查处涉林违法案件12起。
“三创”精准育林,让“青山增彩”。推进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周边土地纳入公益林保护,开展以百山祖冷杉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发现3种全球大型真菌新物种,百山祖冷杉和角蟾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创建全国首个楠木城市,实施“一十百万”楠木绿化工程(一个楠木中心城、十条楠木景观道、百个楠木精品点、万顷楠木森林),累计完成城区公园涉楠改造2780亩,交通主干道楠木景观提升60公里,打造楠木风情村10个,营造楠木生态基地4.2万亩,形成“处处有楠木、时时闻楠香”的特色城市森林格局。
坚持“变绿为宝”
变美丽颜值为经济价值
“最绿生态”催生“生态经济”。依托丰富林业资源、优质山地资源,深耕食用菌、甜橘柚、林下黄精等山区特色农林产业,推动全产业链产值达百亿元,甜橘柚主产地黄坛村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借力回归乡贤、双招双引,以“共富工坊+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科技富民基地6万亩,52个村集体受益年均增收近5万元。借智本土“百事通”技能干部、省科技特派员,组建林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基层出题、专家出智、部门出力”点单式林技帮扶,实施锥栗林低产改造1.34万亩,实现亩产增收近千元。
“美丽竹海”催生“规模经济”。立足“中国特色竹乡”及万亩竹海优势,发展“一核双链”。聚集打造浙闽赣区“创新核”,建成全省首家竹材重点企业研究院、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浙闽赣区域竹业服务站;加大企业创新支撑力度,培育国家林业龙头企业4家、中国竹业龙头企业6家。聚力延伸产品“产业链”、三产“融合链”,依托省级竹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深度开发各类竹产品2000余种,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产业农合联,培育优质大径竹基地和现代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15万亩,实现竹产业产值26.7亿元,每年解决就业岗位4万余个。
“国家公园”催生“旅游经济”。释放国家公园带富效益,新建露营基地、房车营地,打造观星天幕,催生避暑经济、帐篷经济、房车经济等新业态,累计130万人次到百山祖国家公园宿山巅、观星空、赏日出,近五年全县生态旅游业收入保持年均25%的增长。依托6万亩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台地资源和500多座千米山峰,发展高原运动和户外徒步项目,2023年吸引上万人参加廊桥越野赛、冬泳邀请赛等赛事。建成荷地森林体育公园,打造“浙西南亚高原运动基地”,对接承办各类专业训练、学生夏令营等,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等产业从业人员增收致富,年增收百万元。
坚持“点绿成金”
变绿色财富为共富沃土
实施林业五富,林下生财更具“钱”景。锚定“林业强县”目标,以列入全省首批林业共同富裕试点县为契机,集聚资源要素,谋划实施“林业五富工程”,集中力量推动林业振兴。计划用2年时间,打造出国乡合作促富、特色产业增富、国家公园带富、林下经济帮富、林业碳汇造富等5个可复制推广的“林业促共富”标志性成果,推进林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打开生态价值转化空间,让该县151亿元的森林生态效益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林业五富工程已完成年度投资1.2亿元,总体进度约60%,项目进度及资金执行率位列全省首批3个试点县首位。
盘活森林资源,绿色金融更有活力。全国首创“林权IC卡”,建立“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林贷平台,率先引进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畅通林业融资渠道,普惠林农1.33万户,培育家庭林场195个。成立全省首家综合性涉农融资担保公司,采取“政府+银行”增信模式,消除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的后顾之忧,为县农村产权提供抵质押担保20亿元,打通了金融下乡堵点。加快推进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创新“国乡合作+林业碳汇”场外联营模式,优化林分和生态修复森林1650亩,初步测算全县每年产生碳增汇180万吨,实现碳汇储值1.2亿余元。
迭代国乡合作,藏富于林更为殷实。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迭代升级“国储林+国乡合作”新机制,采取“国企出资金、林场出技术,林农出土地”的合作模式,采用“山权不变,林权共有,收益按比例分成(林农40%、林场60%)”的分成方式,规划建设全县60万亩集体商品林,实现林农、村集体、强村公司三方收益提升。目前,已建成国乡合作造林基地30万亩,活立木蓄积290万立方米,现存林木资产价值超15亿元,累计向村集体和林农兑现收益超1亿元。国储林一期项目已获银团授信9.6亿元,收储流转山场1.4万亩,支付流转金2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