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农林大学和天台县林业局合作繁育的110株天台鹅耳枥幼苗破土萌发,按计划将在今年秋末回到“老家”天台县。
天台鹅耳枥是以“天台”县命名的当地特有树种,其模式标本产自天台山。早年仅在华顶国家森林公园西茅篷地方发现了19株野生植株。由于它雌雄异花,花期错开,有效授粉时间短,加上生境湿度大,花粉不易传播,导致开花容易结籽难。IUCN将其评估为极危状态。该树种分布区域十分狭窄,除天台山以外,仅在大盘山和景宁上山头有分布,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极危等级 (CR)。
据专家介绍,浙江农林大学与天台县林业局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该树种的抢救保护合作研究,在白鹤镇大风阙建立了天台鹅耳枥种苗繁育基地,开展种子和扦插繁殖技术试验,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202010207951.1),至今已经成功繁育1.2万余株。天台县已经在华顶林场猪头岩、万春庵、十八涧等地设立幼苗移植基地,并在台州、杭州、金华、嘉兴和丽水等地实施天台鹅耳枥就地和迁地保护,探索扩大天台鹅耳枥的生境和种群。
针对天台鹅耳枥20年以上树龄才会开花结果的实际,浙江农林大学与天台县林业局拓宽思路,开展“老枝”嫁接“新苗”试验,目前3株已经成活,长势良好。如果能够提前开花结籽,天台鹅耳枥种群自然繁育难题将迎刃而解,同时也将为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的繁育闯出新路。
(天台县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