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桐乡市林业局会同桐乡六中教育实验集团康泾校区暑期综合实践小组,以桐乡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走访、资料查阅、实地调查等方式,深挖古树内涵、梳理文化脉络,探寻文化源泉、讲好古树故事,学习科学防护,保护古树生态。第一期由暑期综合实践小组成员带领我们走进濮院镇古银杏的故事。
桐乡市濮院时尚古镇内有两棵南宋银杏,据《东畬杂记》 记载:“香海寺有银杏二株,一在千佛阁前,一在西园,轮困离奇,皆凤手植也。”这里说的“皆凤手植也”是指濮院的鼻祖濮凤。香海寺即福善寺,因贤宗法师异地重建香海寺,古原址沿用故名福善寺。这两棵885岁的金扇银杏相距不过百米,是濮院镇的文物地标,也是濮院人心中的精神灯塔。
说起这两棵古银杏,不得不说一下濮凤及其子孙。濮凤,字云翔,是山东曲阜亲贤乡人,按《濮川志略》记载,濮凤入仕在靖康初,官著作郎,兼羽林中尉、护圣军右骑尉。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杭州,宋室南渡,北人大规模南迁,濮凤就是这南渡大军中的一员。濮凤一家扈驾南渡之后,南行至浙,想要寻找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寻寻觅觅的濮凤就这样来到了梧桐乡。当时,这个槜李之墟的语儿草市,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官名,草市东南有一湖泊,因诸水分流入镇,皆汇于此,然后南流入于长水,澄泓沆漾,幽不可测,名“幽湖”,为草市胜境,时人或以“幽湖”作地名。当濮凤看到西栅一泾小河,两岸梧桐成林,绵亘数里,心中大喜,不禁喝彩道:“凤栖梧桐,事有适府。”濮凤便在河之西北古梧桐里择地建房,临水而居。后来,濮凤的六世孙濮斗因功升任吏部侍郎,宋理宗颁诏赐其宅第名为“濮院”。至濮凤的九世孙濮鉴时,濮家已经因经营丝绸,积累起了巨额财富。1308年至1311年,四年时间,濮鉴把街道重新构筑,在棋盘街的四面,建造了四大牙行,这四大牙行就是最初的丝绸交易市场。濮鉴又建起了许多为市场服务配套的旅馆、饭店,当年的濮院成为客商们向往的乐园。濮凤当年手植的金扇银杏,穿越近千年的时光,依旧笔直地挺立着,它们仿佛在告诉人们,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都将永远屹立在这里,见证着古镇的变迁与成长。
(桐乡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