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以林长制为牵引 开辟二十四节气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 |
|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上城区以林长制工作为总牵引,以“六长”联动机制为载体,结合宋韵文化和城市物种资源,挖掘城市生态文化,推出生物多样性二十四节气系列体验活动,让公众在家门口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的同时,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目前,已完成立春播种、惊蛰探趣、清明寻野、小满观鸟、夏至耕保等生物多样性节气体验系列活动。通过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生物多样性,让公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生态文化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推动形成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开辟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 生物多样性二十四节气系列体验活动,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依托各类社会载体,积极引导公众去观察和体验万物共生的大自然,传承和挖掘城市生态文化。活动开展以来,线上推文点击量破2万,线下参与人数超过5000人,初步形成了“政府加强引导、部门倾力协作、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 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形式上,采取线上科普与线下体验相结合方式。线上以生动的图文、视频等形式,科普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风等节气中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线下以生物多样性友好学校、友好公园、友好湿地、监测样地等为科普教育场所,向广大市民持续推出体验活动。内容上,根据季节和物候特征设定活动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 政府积极引导,探索以点扩面模式。活动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部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上城区辖区内14个街道林长办牵头自发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细胞建设,并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围绕皋亭山自然资源、河坊街中医药文化、大运河湿地文化、宋韵花鸟书画文化等,将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挖掘生态共富案例,为上城区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打下扎实基础。 贯通社会资源,构建全民参与平台。充分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积极为各类公益组织和民间环保机构搭建合作平台。辖区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和各类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生态环境部规划院、国家林草局华东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省农科院以及浙江山野、大地之野等民间环保组织的大力支持,在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提高了活动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物多样性二十四节气系列体验活动,有效化解了主城区相对薄弱的林业自然资源基础和日益增长的自然教育需求的矛盾,为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上城经验。一是充分挖掘城市生态文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地方传统文化,既拓宽了保护路径,激发公众兴趣,又弥补了主城区林业自然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二是组建绿色志愿服务队伍。依托“志愿浙江”平台,招募绿色志愿者14000余名;依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记者、环保专家等社会资源,组建30名“民间林长”监督员队伍,逐步实现绿色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凝聚更多力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公众的参与度。三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以“六长”联动机制,带动全区林业、规划资源、生态环保、公安、检察、法院、综合执法、纪检等部门主动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中,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系统保护、公众意识培养和科普研学等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城分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