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基地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被誉为“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仅存1株原生母株分布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岛慧济寺西侧,树龄250余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严重濒危灭绝(CR)”等级。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浙江省林业局和舟山市林业局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按照《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和《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规划》要求,认真编制《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扎实有效开展种苗繁育、就地保护、野外回归、近(迁)地保护、病虫害防治等保护研究工作,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成效显著。迄今为止,繁育普陀鹅耳枥累计超过4万株,普陀山野外回归种群数量达0.4万株,已在浙江省内外营建普陀鹅耳枥野外人工种群30余处,数量达0.7万株,为普陀鹅耳枥珍稀物种解濒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保护 强化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舟山市林科院就以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为己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多次会同普陀山林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在致濒机理、种苗繁育、野外回归、迁地保护等方面持续科研攻关,为缓解普陀鹅耳枥濒危现状奠定了良好基础。
强化法制管理,规范区域管理,严格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原生母树及其子代林,组建巡防人员,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措施,对保护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及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特别是对偷、盗、破坏野生植物的案件及时做出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通过综合保护管理,普陀鹅耳枥周边自然环境质量始终保持着天然本色状态。
就地保护 全面监测
保护母树。严格保护原生母树及其F1代母树。一是对普陀山岛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原生母树加强保护,促进母树正常生长与结实。设立专职护林员日常管护,还原母树生长环境,原生母树目前长势良好,现已成为普陀山“镇山”之宝。二是将20世纪80年代佛顶山茶花园和香云路种植保存下来的79株普陀鹅耳枥F1代子代林划为母树林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多次对母树林进行砌石驳坎防固或砌筑排水沟,防止因地表径流对母树根系和周围土壤的冲刷而产生危害,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等抚育管理措施,F1代普陀鹅耳枥均已开花结果,为今后人工种苗扩繁奠定良好的种源基础。
样地监测。在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及其F1代母树生境中设置了长期监测样地,挂设植物生长仪和温湿度计,监测植株生长状况及非生物环境因子。在F1代子代林结果母树周边放置种子雨收集装置进行种子监测,为揭示致濒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野外回归 有效增量
近几年来,在普陀山岛境内陆续开展野外回归试验,通过林地清理、林窗空地、退耕还林等措施新整出宜林地300余亩,采取同龄集中或异龄间隔定植方式,人工野外回归种植3800余株6—10年生普陀鹅耳枥幼树,逐步建立以原生母树为中心的普陀鹅耳枥人工野外回归种群,加之佛顶山区域种植的F1代普陀鹅耳枥母树,野外回归数量近4000株,对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有效推进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近地保护 天然更新
种群营建。10余年来,舟山市林科院致力普陀鹅耳枥近地保护研究,首先在滕坑湾路镇鳌山松材线虫病疫区迹地模拟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生境,营建普陀鹅耳枥F1代和F2代混交子代林10亩,数量约400株,其后逐步扩大舟山海岛地区人工种群数量与规模,先后在定海区马岙卧佛山、长岗山森林公园,岱山县林场、衢山镇,朱家尖大青山森林公园等地营建近地保护点10余处,种植4000余株普陀鹅耳枥,目前植株生长正常,部分已开始开花结实。
生境改良。对已建人工种群做好除草松土、肥水管理等日常抚育工作外,重点加强苗木防护措施巡查力度,对不到位或损坏达不到防风效果的需重新加固,特别做好台风、旱情等灾害性天气时的紧急保护措施,确保人工种群植株正常生长。通过套种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南方红豆杉等珍贵树种,以及大豆、花生、苜蓿等绿肥植物,有效改良生境环境,提升土壤肥力,结合中耕除草、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于2018年12月首次监测到普陀鹅耳枥植株林冠下呈现14株天然更新小苗,现保存林下天然更新幼苗近400株,这意味着普陀鹅耳枥的有性繁殖障碍得到有效破解,有望让普陀鹅耳枥最终摆脱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实现自我天然更新。
迁地保护 界定北缘
近10年来,舟山市林科院除致力于普陀鹅耳枥种苗繁育和就地、近地保护研究外,还尝试让它们“远嫁”他乡,远离舟山群岛开展迁地保护研究,先后在杭州植物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上海辰山植物园、云南昆明植物园、江西庐山植物、重庆三峡植物园等省内外植物园、科研院所、高校园区开展异地引种驯化及其迁地保护研究,不断摸索和扩大迁地保护范围及人工种群规模。
迄今为止,已在舟山海岛外建立普陀鹅耳枥迁地保护点10余处,种群(个体)数量累计超过2000株,除河北、山西点越冬困难外,其他点均能正常生长。通过北移多点试种,初步界定了普陀鹅耳枥的引种北缘,为今后进一步迁地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种苗繁育 成功扩繁
人工扩繁。每年11月中下旬,舟山市林科院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普陀山原生母树及其子代母树进行采种,筛选出饱满种子并在消毒后进行湿沙层积贮藏催芽,翌年春季进行播种,尽最大努力进行人工扩繁。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繁育普陀鹅耳枥幼苗累计4万余株,为普陀鹅耳枥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种苗基础。
专类园营建。对定海下水坑原有苗圃进行彻底整改,营建面积达5亩的普陀鹅耳枥专类园,园区四周设置不锈钢网护栏,派专人管理,内设钢质大棚容器育苗,有效控制水分、光照等条件,为开展普陀鹅耳枥科学抢救保护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成苗培育。近10年来,在下水坑普陀鹅耳枥专类苗圃、盐仓共裕育苗基地、马岙林木良种基地内培育不同规格普陀鹅耳枥,现保存0.7万余株地栽苗和0.6万余株容器苗,为今后野外回归、迁地保护等研究推广提供充足用苗材料。
技术研究 突破原理
繁育栽培技术研究。对普陀鹅耳枥开展播种、扦插、嫁接、组培等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并在种苗扩繁时开展新老母树及同一代母树不同单株所繁育后代生长状况的异同性研究,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普陀鹅耳枥遗传性状做进一步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其致濒机理。
生物学濒危机制研究。对母树及其子代开展濒危机制研究,初步了解环境因子、生理生态因子导致其濒危原因。从普陀鹅耳枥生殖生物学的角度研究濒危机制,发现植株花粉活力、气象因子等对雌雄花(果)生长与胚和胚乳的败育具有极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学特征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致濒机理研究、病虫害防治及物种抗性试验等。
宣传教育 扩大影响
普陀鹅耳枥原生母树地处普陀山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利用宗教文化优势,逐步将普陀鹅耳枥融入佛教文化,对扩大普陀鹅耳枥保护宣传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为加强珍稀物种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充分提高广大群众对普陀鹅耳枥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相继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花卉报》、浙江卫视、浙江民革网、《浙江林业》杂志、舟山新闻等新闻媒体对普陀鹅耳枥抢救保护研究进行宣传报道,还拍摄专题录像、抖音视频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与舟山市内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综合保护暑期实践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加强普陀鹅耳枥保护宣传科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