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地处中国12个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的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浙江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构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高质量保护体系,促进朱鹮、百山祖冷杉、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本期特别策划为大家介绍浙江省9个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基地,展示浙江为绘就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所做的努力。
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前身为德清朱鹮繁育基地,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湿地面积36平方千米,中心湖泊约1.3平方千米,600多个墩岛散布在湖面,更有1000多条港汊纵横交错,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模样,为“江南规模最大的原生态天然湿地”。截至2023年孵化季结束,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经达到761只。基地先后攻克饲养、繁育、野化等难关,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方朱鹮种群。
生态修复 打造屏障
为了重建中国南方朱鹮野生种群,推进落实国家朱鹮易地保护战略,2008年4月16日,5对朱鹮由陕西周至迁往浙江德清,建立起国内第一个朱鹮南方种群,并开始启动朱鹮种群重建与野外放归项目。项目实施后,德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组建了朱鹮保护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并由德清县林业局直接主管项目实施。目前基地共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专职饲养员6名,野外巡查监护人员4名,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朱鹮种群重建项目扎实、有效地开展。
德清县委、县政府为确保繁育基地的顺利建设,将下渚湖的湖上山、道观山等2600亩的范围划定为县级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性开发、禁止投放农药,为朱鹮野外种群的重建提供环境保障。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朱鹮栖息地,近几年,德清县通过在1.86万亩朱鹮栖息地保护范围内稳步推进湿地生态修复与治理,先后实施了湿地植被恢复、水生动物繁育、清淤治污、建设水下森林等立体式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有效改善了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显示,下渚湖区域水环境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比例达到100%。另一方面,通过落实严格的湿地保护措施,德清县围绕朱鹮保护繁育和野化训练等项目,建设了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配备了湿地野生动物实时监控设备,定期开展湿地水环境质量检测,划定落实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升级改造 人工繁育
浙江省林业局、德清县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浙江德清朱鹮种群重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后盾。10多年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先后完成繁育基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共建造朱鹮繁育笼舍4000平方米,建立野化训练笼舍2700平方米,配备全覆盖的视频监控系统。2021年对原有孵化室、育雏室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建设成一座年孵小朱鹮400只,集孵化、育雏、监测、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孵化室。
为提高朱鹮受精率和繁殖后代的存活率,打破传统的朱鹮人为配对并繁殖的方法,利用自行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筛选出的能够参与配对的朱鹮个体散养在一个大笼舍之中,让朱鹮自主选择配偶繁殖,此举将德清朱鹮的受精率从起初的26.34%提高到了87.51%,出壳雏鸟的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了97.11%,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他朱鹮种群。
目前,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从10只增长至2023年繁殖季结束的761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394只。德清朱鹮种群已晋升为全国第三大种群以及全国最大人工繁育种源,这是在朱鹮的保护工程中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浙江朱鹮野外种群的重建和复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化训练 放归自然
浙江引进朱鹮的目的,是要在成功建立人工种群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种群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繁育子代的野化训练而将朱鹮放归自然,从而实现重建野生种群的终极目标。由此,浙江省林业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下拨了专项资金,于2013年耗资150万元,在下渚湖建造了一个仿野外生境朱鹮野化放归训练大网笼——珍鹮园。其目的就是通过野化训练,使放归的朱鹮个体具有躲避天敌、自主觅食、自主选择配偶和筑巢繁殖等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尽快适应野外的生活,这也为之后成功实现中国南方地区首次朱鹮野外放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11月13日,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利用在全球首次自主研发的朱鹮野外生存力遗传基因评估系统,挑选了33只朱鹮个体放归野外,并通过在部分放归个体身上佩戴野外动态追踪器,建立了种群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批放归的朱鹮野外存活率高达96.97%,远远高于国内外同领域的存活率水平,表明中国朱鹮南方种群的首次野化放归工程取得成功。在之后数年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先进的朱鹮野外种群重建操作体系,截至2023年繁殖季结束,德清朱鹮野外种群数量达到367只。2021年11月25日和2022年2月28日,分两次在杭州西溪湿地进行朱鹮异地放飞,总计10只,这是中国朱鹮南方野外种群重建新的里程碑。
动态监测 科学管理
“十三五”期间,珍稀濒危物种朱鹮的抢救性保护项目获得221万元的资助。基地利用获得的资金,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出了SSR和MHC遗传分子标记系统,于世界首次建立了朱鹮种群的系谱管理档案。此外,成功建立了种群的遗传管理谱系,并利用GPS和无线电发射监测仪,建立了种群动态监测体系,而相关成果应用于种群的繁育,促进了种群的快速增长,实现了第一期野化放飞。此外,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合作,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首次在宏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朱鹮肠道微生物与抗生素耐药基因携带现况和季节性变化特征,为不同季节朱鹮肠道细菌性疾病防治提供数据参考。
融合文化 科普宣传
德清朱鹮保护取得的成果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探索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浙江首部以野生动物保护为题材的微电影《宝贝回家了》,讲述小主人公飞飞与朱鹮的感人故事,该片荣获2016年度中国网络影视年度公益奖,并于2017年荣获亚洲微电影最高奖项金海棠奖,让浙江朱鹮时隔多年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环球时报》、学习强国、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德清朱鹮保护取得的重大成果,让浙江德清朱鹮被人们所熟知,也使得更多的人在认识朱鹮、了解朱鹮之后,加入到了一起保护朱鹮的行动中来。
与此同时,基地注重挖掘和弘扬朱鹮文化,把朱鹮保护工作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将朱鹮岛、珍鹮园纳入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以朱鹮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品牌和湿地旅游品牌。目前,朱鹮已成为德清县对外宣传推介和吸引项目投资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