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华凤头燕鸥(象山)抢救保护基地位于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最大繁殖种群的栖息地之一,基地以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和栖息地为根本目的,以人工招引、栖息地改良、种群监测为重要手段,完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体系,加大科技支撑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组建保护与科研技术团队,加强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力度,提升保护和管护水平,助力中华凤头燕鸥种群快速恢复,为世界濒危海洋鸟类的保护提供中国样板,为中国海鸟的种群恢复提供示范。
完善保护机制 打造宜居栖息地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2004年,象山韭山列岛发现有中华凤头燕鸥混群于大凤头燕鸥中繁殖,但由于台风影响导致繁殖失败。2007年,中华凤头燕鸥再次返回象山韭山列岛繁殖。同年,《宁波市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批准实施,韭山列岛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一区一法的自然保护区;同年,县政府根据《条例》,再次发布了《关于加强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为保护区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规制度,使保护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营造适宜栖息环境。为确保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稳定繁殖、提高繁殖成功率,象山韭山列岛自2013年起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重点对中铁墩屿进行栖息环境适宜性改造,在技术支撑团队的指导下,逐年进行微环境改造,每年3—4月繁殖期前对繁殖区内的植被进行人为控制,对繁殖场坡度进行人工修缓,铺设适宜燕鸥繁殖的基质;同时对燕鸥繁殖造成威胁的蛇、鼠等捕食者进行控制,并在繁殖场区布设假鸟和音箱等设备,进行持续维护,为中华凤头燕鸥提供适宜栖息地约700平方米。此外,基地还通过持续的人工增殖放流,恢复鱼类的种群数量,为中华凤头燕鸥等海鸟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实施人工招引 种群增长创新高
2013年,在浙江省林业局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基地与科研单位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展合作,采用社群吸引技术,在中铁墩屿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获得成功。这是中国首个人工引导干预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人工招引的成功为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恢复和壮大带来希望,为中国濒危鸟类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据2023年夏季统计,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数量在韭山列岛最高峰时超过107只、大凤头燕鸥超过7500只、黑尾鸥超过5000只。
2013—2023年,基地共孵化中华凤头燕鸥雏鸟179只。目前,象山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最大的繁殖种群栖息地之一。在“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凤头燕鸥的恢复性增长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表扬。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GEF(全球环境基金)、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共同发布了《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名列其中。
加强科学研究 携手共护“神话鸟”
科研合作,开展繁殖保护研究。自2004年以来,基地联合技术支撑单位浙江自然博物院对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进行了持续研究,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与了中华凤头燕鸥保护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基地自2015年开展燕鸥幼鸟环志,至今共环志燕鸥幼鸟1781只,其中大凤头燕鸥幼鸟1752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29只;并为4只中华凤头燕鸥和38只大凤头燕鸥佩戴了跟踪器,为开展中华凤头燕鸥迁徙动态和活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工作也为研究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交流、迁徙路线、迁徙途经点、繁殖规律以及越冬地等信息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为中华凤头燕鸥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学术交流,提升保护管理水平。2010年7月,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召开,共同商讨如何保护并恢复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鸟专家、太平洋海鸟组织主席丹尼尔·罗比教授介绍了“社群吸引技术”,为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2012年3月,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招引和恢复研讨会召开,会议研究探讨了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恢复的可能性、种群恢复实施细节及计划方案等。2013年3月,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与监测培训会议举行,介绍了马祖列岛中华凤头燕鸥保护方面的经验;讨论了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现状,并对象山韭山列岛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计划及具体方案,以及今后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研讨。2023年7月,“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守护行动启动,会议以“拯救旗舰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交流各地近年来中华凤头燕鸥的保护成果及面临问题,并对以中华凤头燕鸥为代表的中国海鸟的未来保护进行深入研讨。基地与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阿拉善SEE项目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联盟,联盟由全国各地与中华凤头燕鸥研究、保护相关的22家成员组成。
推动数字建设 智慧监测全覆盖
保护区在南韭山岛建设宣教场馆1座,岛上布设宣传牌、警示牌共27块。在南韭山海域抛设生态浮标和波浪浮标各1个,在本岛设置了全天候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完成了保护区重点监控区域的全覆盖。在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的繁殖种群重建和复壮方面,设置了假鸟模型和鸟声回放系统,在中铁墩屿搭建了燕鸥生活圈定位监测点屋3座、太阳能发电设施1套,用以保障24小时监测燕鸥种群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