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聚焦/产经纵横
 
     
 
 

湖州夯实“绿色家底”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4-09-2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春夏之交,万物生长。在浙江湖州,时时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近年来,湖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加强栖息地保护,系统性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及研究,形成高质量保护体系。

“家底”喜人

  从2017年开始,湖州市以区县为单位,陆续开展县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是浙江省第一个实现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全域覆盖的域市。

  作为全省首个开展调查并完成成果发布的县,安吉县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结果,共记录原生野生脊椎动物472种,物种数占全省总种数的48%。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麂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中华鬣羚等60种,珍稀濒危动物占比19.7%。长兴县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显示,记录陆生野生动物3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为扬子鳄、白颈长尾雉,黄胸鹀、中华穿山甲。吴兴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共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0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种。

  2021年11月,安吉县在全省率先启动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过程中发现了珍稀野生植物中华水韭、象鼻兰、水蕨、长序榆等“国宝级”植物。长兴县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不久前正式启动。

  近年来,湖州的生物资源图谱不断“上新”。2023年初,德清县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项目组在苕溪水系采集到一批鱲鱼标本,经过分析后认定为一个新的物种“苕溪鱲”。2023年9月,科研人员在长兴县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水韭植物,经多方面深入比较研究后,确定其为新物种,定名为“长兴水韭”。2023年11月,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合作,在《ZooKeys》杂志上发表文章《华东发现林猬属一新物种》,正式将安徽、浙江发现的林猬属刺猬独立为一个新物种,命名为“华东林猬”,在长兴、安吉都有发现。

  湖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发布并展示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信息和资源保护的一体化综合可视平台——湖州市生物多样性全景图,全景图纳入8460种物种,展现了湖州生物多样性“家底”,也为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和生态文化宣传开辟了新路径。

“群星”闪耀

  据资料记载,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多万年,然而在20世纪初,短短几十年间骤然缩减到几近灭绝的境地。从生存极危到兴旺壮大,朱鹮是湖州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经典缩影。德清县于2008年从陕西引进5对朱鹮,并在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开展朱鹮人工迁地保护暨浙江野外种群重建工程。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攻克饲养、繁育、野化等难关,形成一整套先进的朱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体系和野外重建种群培育操作体系,种群数量从10只增长至2023年孵化季结束的761只,其中,野外种群367只。预计2024年孵化季结束,基地朱鹮种群数量有望突破800只,再创历史新高。德清朱鹮种群成功晋升全国第三大种群,保护基地也成为全球最大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作为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摇篮,近年来,德清先后向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迁居”朱鹮,在野化放飞、种群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朱鹮中国南方历史分布区的“版图”不断壮大。从目前的监测情况来看,种群在当地的适应性良好,初步达到外送种群重建的效果。

  安吉小鲵对土壤、水质、空气等周边环境非常敏感。由于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等诸多原因,安吉小鲵幼体成活率极低,最后能长成成体的不足5%。最严峻时,野外能监测到的安吉小鲵成体仅200余条。如何扩充安吉小鲵家族?经过多次试验,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起了仿自然的生态环境,采集部分受威胁的卵带,进行人工保育,让幼体住单间避免互食,提高成活率和野外放归的适应能力。自2019年首次野外放归以来,累计实现野外放归1500多尾。通过每年的野外放归,安吉小鲵的野外幼体存活率从之前的不足5%提高到了70%。

  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丰富,竹木茂盛,适宜各种野生动物栖息和繁殖。多年来,保护区致力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扬子鳄自然繁育,保持了扬子鳄适应自然环境的优良特性,分别于1984年、1997年和2006年实现了扬子鳄子一代、子二代和子三代的自然繁育。经过40多年的努力,保护区的扬子鳄数量从最初的11条发展到9000多条。

  每年秋冬季节,湖州市便会出现大量迁徙越冬的候鸟,其中就包括“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自2015年冬季首次发现以来,中华秋沙鸭已连续9年在湖州越冬栖息。安吉赋石水库是最早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的栖息地,安吉县林业局自2016年开展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监测工作,除中华秋沙鸭外,还陆续记录到其他野生鸟类15目39科1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18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鸟13种,还发现了浙江新记录“日本鹡鸰”。

守护“多彩”

  湖州自然禀赋和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以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

  强化顶层设计。2014年5月,湖州成为了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颁布实施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地方法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2017年,在全省率先提出林长制,印发《湖州市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日前,《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在北京发布,于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立法的一次创新探索,标志着湖州市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生态保护。湖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为补充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体系。为了给朱鹮繁衍提供更加优渥的生存环境,当地全面推进下渚湖湿地生态修复,通过实施“水下森林”生态治水,构建以沉水植物、微生物、底栖生物等为核心的水生态平衡系统,重塑河湖生态链;启动小微湿地建设,实现水环境自身循环净化功能,持续优化生物生存环境。针对银缕梅、黄山梅等珍稀野生植物,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平台专项制定监测保护方案计划,目前已建立银缕梅种质资源圃、黄山梅就地保护小区,并开展相关病虫害研究。自发现中华秋沙鸭起,安吉县林业局就启动了中华秋沙鸭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工作,先后与周边镇村、库区达成保护协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推动部门协作,打造适宜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候鸟越冬的栖息地。

  聚力多元共治。2020年,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等共同签署《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协作共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该意见为全省首个地市级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协作意见。创新建立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由公安机关设立“生态警长”,由法院配备“森林法官”。创新运用《生态修复补植令》《野生动物保护令》《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等司法令状,责令违法犯罪人员限期完成生态修复义务。2023年,建立环太湖六市联合林长制,制定印发了《环太湖六市联合林长制工作方案》。同时,陆续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公益林、水生态流域等生态补偿机制。

  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在向“典范”进阶,不断开辟“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新境界。《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明确,湖州市将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城市,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对安吉小鲵、扬子鳄、朱鹮、金钱松、银缕梅等珍稀濒危物种的抢救性保护。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