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桐乡市林业局会同桐乡六中教育实验集团康泾校区暑期综合实践小组,以桐乡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为主题,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走访、资料查阅、实地调查等方式,深挖古树内涵、梳理文化脉络,探寻文化源泉、讲好古树故事,学习科学防护,保护古树生态。第六期让我们走进桐乡市石门镇桂花村的故事。
石门桂花村,以遍布金桂而闻名。走在村里,家家户户桂树环绕,房前屋后绿荫阵阵。待到秋日里,满眼是金灿灿的碎花,满鼻是清新醉人的芬芳。
矮凳排排,桂花树下的故事就此开讲——桂花村原名同星村,2011年正式更名为桂花村。全村共有1.5万多棵大大小小的桂树,品种有金桂、银桂、四季桂、丹桂等。其中百年以上树龄的有4棵,银桂树龄最长的有127年,号称“桂花王”的金桂已有166年。关于这棵最老的金桂,还有这样一段传说:清朝时期,姚家太公姚生财去杭州灵隐寺进香,诚心拜佛,乐于捐助,他的善举感动了寺里的老和尚。为此,老和尚特地命人从山上取了一棵桂花树赠送与他。回家后,他便把树栽培在僻静雅致的后院,此处三面环水,无人踏足。三年后,开出了金黄色的桂花。
老姚是桂花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根据家传说:“现在我们村所有的桂花树全都是我家老祖宗栽的桂花王一枝出的压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千万次的压枝繁殖,独木便成了林。最终,便成就了桂花村。
传说已无从考证,但桂树却真切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桂树越种越多,因为它是摇钱树。”村民朱宝祥抿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自留地上种上几棵桂树,将桂花卖给食品加工厂,可以赚点钱改善生活。尝到甜头后,村民开始纷纷种植桂树,卖出桂花以补贴家用。
“村里的老桂花树们,这么多年朝夕相处,大家对树都很有感情了,它是我们村里最大的资源和精神象征啊!”桂花村党支部书记钟明富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古树之情牵人心。
于是,村里给每一棵百年桂树挂上保护牌,并给有桂树的村民发放每亩1000元补助金,发起保护桂树的全村总动员、发展乡村旅游。他们以保护和发展古树为基础,以桂花为中心,包括鲜花深加工、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桂花育苗工程等,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保护了自然环境,使它成了一个集保护、旅游、育苗、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自此享受到旅游红利的村民意识到了乡土树木的珍贵,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使桂花村里的古树名木、文化古迹得到了保护,还促进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环境。
从当年的桂树进城到如今的桂树留村,对桂花村村民来说,桂花树不仅仅是树,它见证了亲情的传递,青年的成长,浸润着对过去的反思与今日的骄傲。它让我们读出了人与桂树的牵连,读懂了村民追求现代生活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事智慧。
(桐乡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