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源生态林第一批开拓者 |
| ||||
|
钱江源生态林第一批开拓者 108位杭州知青中的22位62年后重逢 其中50位已去世 多人登记了遗体捐献
任同生、任同立两兄弟合影
22位杭州知青合影
处理木耳
知青上山种树
采摘蘑菇
宓芝芬(右)与好友在林场旁合影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1963年8月至10月,108位杭州知青先后分三批去往衢州市开化县林场,从事育苗、育林、造林等工作。 60多年后,开化县林场森林覆盖率91.8%,下辖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年均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当年那批知青是钱江源生态林最早的一批开拓者。 如今他们满头白发,有人回到杭州安度晚年,有人退休后仍定居在开化。 10月20日,22位当年的开化知青在杭州团聚,追忆那段如歌的岁月。 当年天天哭鼻子想家的小伙子 后来当了林场工会主席 1963年,108名杭州知青踏上了前往开化的绿皮火车。 “第一批是7月28日去的,第二批是9月20日去的……”今年81岁的宓芝芬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也是第一批到达开化的知青,当年她20岁,刚刚高中毕业。宓阿姨一头茂密蓬松的白发,她从口袋里拿出叠得整整齐齐的“63年杭州知青名单”,向记者一一介绍。 “当年大家去开化,那真是一路颠簸,一路跋涉。”宓阿姨是家里的老大,是个很有主意的姑娘,一毕业就自行决定去开化。 “先是坐绿皮火车,再转汽车,还要过河,涨水了就走不了了。”报到后,大家被分配到齐溪分厂、马金分厂、村头分厂、城关分厂……“每天打钟、吹哨,就要上工。”宓阿姨说,她力气小,主要干苗圃工作。 今年78岁的章小宇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嗓门大,爱说笑,也是最会活跃气氛的一位,退休前还是林场的工会主席,可谁能想到,当年十几岁的他刚到开化时,天天哭着想家。 章小宇总结自己当年到开化过了三关。一是生活关,“开化人很能吃辣椒,杭州来的吃不了辣”;二是劳动关,“十几岁的我还是个毛头小子,什么苦活累活都没干过,来了开化每天要跟着厂长上山种树”;三是对象关,“来了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结婚也成了问题”。 听到这里,宓阿姨想起一首口谣,说这几行字最能代表那时的生活。 “上山当棉袄,过河当洗澡,手剥玉米,脚踏白炭火,番薯当蜜枣,辣椒当油炒,除了皇帝就是我。” “那时候条件差,身体累,但真是自在。” 开货车、育苗圃、培菌菇…… 知青队伍里人才济济 “我最能喝酒,60度的白酒我能喝两斤,但是开车从来不喝,我从17岁开车到现在没出过事故。”赵德才1984年才到开化林场,提起自己的“战绩”格外骄傲。 赵大伯是大货车司机,负责往各地运送木材,“林场顶峰时期,车队有17辆车。”他说,在当年,会开车的人很少,“待遇也要稍微高一点,但真的很辛苦。” 林场的木材销往全国各地,执行运送任务的司机们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赵大伯说,扬州、成都等地方都去过。“当时的基建不像现在这么完善,路不好走,也不像现在有服务区,经常好几天吃不上饭,渴了就去河里取水喝……” 说到这里,一旁的章小宇按捺不住:“我年轻时是苗圃工,这可是个技术活,我的技术也是一流的。” 他很自信地介绍,整个过程大致分为整地、播种、覆盖、育苗等几步。“其中播种最重要了,它可不是简单地把种子撒进去,技术含量很高的。苗床宽一米,全程手动播种,关键是种子要撒得均匀……” 说起自己的专业,大家头头是道。当年,开化林场的老职工年纪都偏大,人数不多,很多还是文盲,这些从杭州来的知青大多读过书,学习能力强,他们的到来为林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开化林场先天优势是树木繁多,为菌菇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陈可永就是位培育菌种的人才,宓阿姨说,当年他去福建、江苏等地学习过,学习了各地新型的育菌技术,“算是林场培育菌菇的带头人。” “香菇 、木耳等培育出来的产品销售给当地农村,成了林场多种经营的重头,开化的黑木耳、白木耳名气很大。” 这时,赵德才提起一杯酒说:“我们队伍里不缺人才,还有一位种稻米的高手,但他最出名的其实是文艺表演,在艰苦岁月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坐在离记者不远处的一位大伯全程都很安静,像观众一样听大家讲述从前的故事,但60多年前,他是舞台的“主角”。 大伯名叫茅德来,18岁就到了开化,点过煤油灯、自己建过房子、冒着雪上山干过活…… 茅大伯多才多艺,喜欢唱歌,是男高音,经常在田间地头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利用休息时间还自学拉二胡、吹笛子。茅大伯说,当时组织新人排练节目,“我们排演好节目会到生产大队和附近农村表演,大家在台下鼓掌叫好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高兴。” “《唱支山歌给党听》《采花姑娘》这些歌曲,到现在歌词都记得一清二楚。” 章小宇说,很多人孤身一人来到开化,身边这些知青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刚来的时候总是哭,想家,就是茅大哥常常陪伴我,大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他们就是我的亲人。” 小伙子姑娘们唱歌、跳舞、办联欢晚会,不仅给林场带来了活力,也和当地的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当年林场的场长潘国龙也来参加聚会,他说,当时很多村民会烧山开荒,山上风大,常常引发火灾,“一声令下,我们林场的男男女女就全部出动上山救火,大家拿着劈柴刀劈出一条防火带,回来后发现鞋子烧焦了,裤脚也烧焦了。” “当地村民和我们关系很好。”章小宇说,“我们衣服洗不干净,他们会帮忙,我们在食堂吃腻了,他们会在家做蛋炒饭送过来,很照顾我们。” 108位杭州知青50位已去世 多人自发登记了遗体捐献 几十年的岁月里,有不少知青在当地结下了姻缘,“知青队里也成了6对,宓阿姨和培育菌菇的带头人就是其中一对。” 任同生和任同立两兄弟一起去的开化,当年一个18岁,一个16岁。弟弟是林场有名的“羊司令”,哥哥每天上山出工。兄弟俩说,前些年回开化看过,现在更美了,山清水秀,生态很好。 据浙江省林业局官网,开化县林场始建于1954年,现经营山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蓄积量1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91.8%,是全国四个示范林场之一。 当年在林场工作的吕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聚会,知青们眼里的他是个关心人的领导,林场大大小小的活动,他都会出席参加,“群众的意见建议,他都会帮忙向领导反映。” 吕先生说,当年这108位知青,有50位已经去世,其中几位还自发登记了遗体捐献。“开化的绿水青山,离不开杭州知青的青春付出与功劳。开化人蛮想念大家的,希望下次能再到开化看看。” (都市快报 记者 邱婵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