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聚焦/产经纵横
 
     
 
 

长兴探索“茶园造林”的扩绿增绿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2-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长兴既是以茶文化知名的县域,也是茶产业的强盛之县,目前拥有约10.8万亩的茶园面积,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其经济效益在浙江省位居前列,长兴紫笋茶获取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其制作技艺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政府的大力助推下,长兴茶产业历经数十年的迅猛发展,茶业规模不断拓展,但与此同时,在部分领域也逐渐显露出发展短板。

  多年的单一栽种致使茶园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茶园地里缺少高大的乔木,固土、固水的能力较为薄弱,雨水的冲刷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岩石裸露,在夏季极端暴雨天气时容易出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且单一的植被无法为本土物种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之所,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种植条件变差后茶叶退化进入低产阶段,为了维持产量,茶农选择加大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致使种植成本上升和茶叶质量下降。另外,近些年来茶产业的整体收益同样欠佳。

  为持续推动国土绿化美化工作,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目标,长兴主动探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增绿扩绿工作,把茶园造林当作一项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变革“山上绿色空间”,优化生态环境

  2023年,长兴在和平镇进行试点,实施了874亩的茶园造林项目,通过将一批老化的茶园转变为以木荷和枫香为主的阔叶混交林,达成经济和生态价值的综合提升。本项目概算总投资为861.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683.7万元,占总投资的79.4%。工程选用枫香7.08万株、木荷7.08万株作为造林树种,进行植苗造林。穴状整地40厘米×40厘米×40厘米、行距2米×3米,用苗为全冠土球苗,米径≥3厘米;树种配置全部采用1∶1模式;设置容积2吨的蓄水桶96个。通常成龄茶树的根深度在60—80厘米,固土能力较弱,林木的植株和根系比普通茶树更为深入,借助茶园造林,能够有效增强防风固土的能力,减缓并遏制土地退化,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害。同时,乡土乔木树种能够为鸟类、昆虫等本地生物提供优良的生态栖息地,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态架构,提升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里的瓢虫、草蛉、食蚜蝇等节肢动物的存在,也有助于控制周边茶园里的茶蚜、黑刺粉虱、灰茶尺蠖等害虫,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到了秋冬时节,落叶乔木的枯枝败叶还能够为土壤提供额外的有机物质,增添了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增添“绿色生态福祉”,助力乡村经济

  随着茶叶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种茶的效益开始下滑,并且茶叶价格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市场供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特别是对于一些低产低效的茶园,种茶收益甚至难以覆盖管理成本,导致茶农种茶的积极性降低。将这部分茶园改造为林地能够提高老百姓的收益,除了土地补偿金之外,未来还能够发展一些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实现生态友好且可持续的收益价值。

  当下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得热火朝天,众多游客选择前往山里徒步、露营,感受大自然。项目实施区域处在磐龙居乡村度假酒店附近,对退化茶园进行改造,结合自然立地条件和周边森林植被,选用枫香、木荷作为造林树种,将其转变为更贴合自然的混交林,为山体增添一抹色彩,形成更为和谐的美丽林相,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推行“绿色扩面工程”,增强碳汇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林业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长兴和平镇的茶园造林项目增加了874亩的阔叶林资源,相较于原退化茶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升碳汇固碳增汇的能力,有效补充长兴的森林碳储量。

  茶园造林作为一种增绿扩绿的新方式,能够有效盘活退化园地,通过优选碳汇造林树种,开展造林更新,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国土绿化扩面、森林质量提升增汇、林地产业强村富民的发展目标。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