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东阳古道: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脉与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2-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2025年1月,浙江省林业局、省建设厅、省文物局联合发布《浙江省一二三级古道名录》。在这份承载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的名单中,东阳市桑梓古道、唐婆岭古道以首批三级古道的身份赫然在列。这是继东阳木雕、卢宅古建筑群后,东阳文化版图的又一次重要标注,更是对这片土地历史脉络的深度梳理。

  一、桑梓古道:青石板上流淌的乡愁密码

  桑梓古道位于佐村镇,全长3067.783米,始建于1623年,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全由石块铺砌,曾是通往天台、玉山等地的必经之路,商贾往来,学子求学,热闹非凡。每一块青石板,都是千年驿道的时空切片,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与先民的足迹。

  据康熙《东阳志》记载,桑梓岭旧称定山,古时驻军防守,文化底蕴深厚。民国时期,著名书画鉴定家陈定山曾隐居于此,号“定山居士”。明代王晁《登桑梓岭》诗云:“半山云树护天梯,峭石巉岩碍马蹄。正是欲行行不得,隔林犹听鹧鸪啼。”传说中,桑梓岭头曾有一株神奇古枫,参天屹立五百余年,高35米,基围5米,雄姿巍然,可惜如今已不见踪迹。

  春日杜鹃染红山脊,盛夏古樟蔽日成荫,深秋乌桕红叶似火,隆冬雾凇晶莹如玉。古道沿线保存着32种珍稀植物群落,四季更迭,绘就一幅幅生态画卷。清代诗人曾赞:“雨露栽培历万年,远条撑遍碧天衢。根据盘桓茶叶奕,青阴广覆绿苔墟。”

  二、唐婆岭古道:历史与传说的交汇

  唐婆岭古道位于东阳江镇,全长2563.3079米,是古时东阳至天台的四条古道之一。除一小段被公路打断,其余均为保存完好的石头路,宽1.2至1.5米,蜿蜒于山岭之间,连接着村落与外界,是古代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道沿途有“修山亭”(已塌)、石碑、石桥、茶园等遗迹,唐婆岭头更有茶亭“琐云亭”、茶神庙、土地庙、观音殿等。传说中,晋代遗迹“许逊歇脚处”的古碑石曾立于此处,可惜已被毁。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汗水。

  唐婆岭古道的“琐云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传说茶神许逊途经此地,见茶娘唐婆一家热情款待,遂提笔在茶亭拱门之楣题下“琐云亭”三字。他解释道:“金遇雾气而锈则损,玉遇雾气而润则寿,茶遇雾气而秀则贵。此亭如玉锁,可锁住玉山云雾而利茶,其茶必贵矣!”言罢,天空云雾缭绕,茶亭如一把玉锁悬挂于紫气青云之中,众人无不称奇。

  三、古道新生:守护与活化中的乡村振兴实践

  古道保护的东阳智慧。东阳探索出“修旧如旧、新旧共生”的独特工艺。在桑梓古道陡峭路段,工匠们沿用传统“鱼鳞砌”技法,将每块青石以15度倾角嵌入地基,既保持古韵又增强防滑性。对于缺失石料,采用本地红砂岩经“人工做旧”处理,通过苔藓移植、微生物培养等生物技术,使新补石料在三个月内呈现百年风化质感。这种“以技续脉、以新养古”的保护理念,让古道在时光流转中永葆生机。

  文旅融合的多元路径。东阳依托古道资源,开发生态研学路线,举办红枫文化节、药材节等活动,打造沉浸式自然研学线路。游客可参与生物多样性观察、生态保护体验,感受古道沿线的生态之美。同时,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开展文化考察、非遗体验和古驿站复原,让研学之旅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通过社区共建模式,鼓励沿线居民参与民宿经营、生态农业体验等,实现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古径生金的振兴密码。在古道经济赋能下,沉睡的乡村资源焕发新生。未来可打造“古道十八坊”文创聚落,将废弃茶厂改造成传统染坊,用乌桕叶、茜草等本土植物开发“古道色谱”系列文创,提升年销售额。依托茶神传说,发展“云雾茶宴”,创新“许逊三盏”茶艺表演,带动周边村落茶叶均价提升。

  如今,东阳古道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晨光中,研学少年手持标本采集盒穿行林间;正午时,写生学子在古亭残碑前捕捉光影;暮色里,归乡游子轻抚青石丈量岁月。这条穿越千年的文化血脉,正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篇——当历史照进现实,那些镌刻在青石上的记忆,终将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韵脚。

(东阳市林业局)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