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林业产业劳动力日益短缺、专业技术薄弱、林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2017年,常山县按照从“小”切口突破“大”林业的思路,自发成立了一支懂生产、懂技术的林业社会化服务队,提供油茶低改、病虫害防治等服务。2020年,初步建立林事服务点,2023年,探索创新运营模式,搭建1个“U林事”数字平台,建成林产品加工、林机存放、林机保养维修、物资存放、科普培训、展示展销6大服务分区,配齐科研专家、乡土专家、林机(技)人才、运营人才、劳务人员5支专业队伍,构建1种“公司57%+村集体33%+农户10%”利益分配机制,形成林事服务中心“1651”运营模式,实现链条化服务全覆盖,推动以科技化、智慧化工具撬动大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聚焦问题 知难而进
创新理念、市场化运营,解决“谁来干”问题。创新理念强队伍。依托浙江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博士工作站等机构,以遍布全国的科研专家团队为基点,构建起涵盖森林经营、油脂加工、中医药研究、林机制造等“大林业”科研领域的科研专家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对指导、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培育了27名林业乡土专家。新昌乡每个村组织30名务工人员,组建10支务工服务队,其他13个乡镇(街道)各组建1支服务队。全县23支队伍以“抱团合作”的共富联盟为框架,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掌握服务技能,组建专业化林事服务队伍。一站式服务成体系。以“科技+机械”为主线,加强林事服务工作经验积累和人才储备,构建“务工、设备、农资、产品、信息”五大服务体系,承担县域范围内包括林技咨询、技能培训、林机租赁、农资配送、植保修剪、采摘加工、土地流转、种苗需求、产品销售、信息咨询等在内的林事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涵盖林业全产业的一站式服务。数字订单做服务。借助“U林事”数字平台的运行,中心形成了线上线下并行的订单式服务模式,服务队可清晰获取农户的需求,在线确定服务方案、签订协议,在农户指定的时间、区域内完成相应服务,最终收集反馈形成闭环。相较于早期的“游击队”风格,中心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完善服务体系的“正规军”,避免了民间服务组织人员多变、工期拖拉、质量不优的情况出现。
科技强基、专业化服务,解决“怎么干”问题。技能培训定制化。依托“科研专家”“乡土专家”两支队伍以及成熟的林业产业示范基地体系,中心每年根据农户需求,定期邀请专家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授课,近年来先后开设“油茶高产栽培”“毛竹林冬笋高效培育”“多花黄精林下种植”“香椿高效培育”“花卉园艺培训”等课程,累计培养农户超过1000人次。森林经营机械化。中心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机所、集英公司等保持长期合作,配备植保无人机、油茶采收机、“爬山虎”等农林机械20余台,实现林机租赁、出售、维修、保养等功能。建设标准化机械应用基地,在油茶基地安装山地轨道车、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三年累计实施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和喷施叶面肥5000余亩,每亩增收超过2000元。套餐服务链条化。根据产业和业主需求,结合省级林业推进共富综合体项目实施,定制推出链条化服务套餐,以核心产业油茶为例,完成4500亩项目林地规模化流转,联系专家团队开展油茶疏伐、病虫害防治、林下种植中草药等岗前培训,提供油茶烘干、剥壳、榨油、精炼等加工服务,实现了油茶产品质量提升和价值增值。
共建共享、多元化分配,解决“怎么富”问题。股权激励增动力。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分配机制,根据每个村组织的务工服务队的绩效,年终可参与10%的劳动力资源股分红。新昌乡各村通过低收入农户优先、年终考核、竞争上岗等机制,对积极参与劳动的村民予以分红激励,充分激发了群众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林事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公司、集体、农户三增收。一地三金增收入。近年来,在推进中央财政油茶奖补、“诗画浙江大花园”、林业推进共富综合体等一系列项目过程中,中心借助常山县“两山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收储、交易、开发功能,流转经营万亩油茶基地、万亩毛竹基地、千亩丝瓜络基地、千亩红薯基地、千亩云雾茶基地、百亩月季基地、百亩桃花基地,盘活林地资源、提升亩均效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100万元全覆盖,农户获得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抱团协作拓销路。中心不断提升业务拓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与规模化企业在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拉长业务链条。将油茶、笋干、红薯等特产经过“一份常礼”品牌包装,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通过乡贤、商会、国企牵线搭桥,借势借力“山海协作”“东西部协作”等举措,与省内外各大城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2023年销售额达2117万元。
经验启示 三线并行
创新是解决林业发展困境的“发动机”。林事服务中心的改革创新,源自山区农村自身对于发展壮大产业、实现富民增收的需求,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在建设和探索过程中,中心形成了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订单化服务、最大化分配等一系列运营方法,创新了“1651”运营模式,解决了“谁来种地”“谁会种地”的问题,成为破解林地细碎化、种地效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新模式。实现让林地流转从被动到主动,让资源从闲散到集聚,让产业从低效到高效。
市场是实现林业产业增效的“助推器”。中心从建立之初就坚持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服务“两手抓”,从最基本的劳务服务,到后续的设备、产品以及信息服务,实现了“大林业”一二三产业全覆盖。中心通过市场反馈,源源不断激发出创新迭代的内生动力,主动提升林事服务质量、提高服务队伍技能素养,推动林业产业欣欣向荣。
科技是打开林业未来发展的“金钥匙”。中心以科技赋能、机械强林作为重要抓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的产业基地,培育职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新型农民,开展机械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专业服务,是广大山区发展林业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