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力争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3年衢州市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常山作为全省首批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和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试点,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近年来,常山紧紧围绕“1”个碳账户平台、“1”个总体目标和“3”条转化路径的“113”工作框架全力推进低碳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有益探索的启示和可复制的经验。
探索林业司法“碳汇+”模式
拓展生态损失补偿机制
明确涉林案件应用场景。依托常山两山合作社平台经营渠道,积极拓展“碳汇+政务”“碳汇+司法”等“碳汇+”通道,在衢州市率先出台《关于在办理涉林案件中适用林业碳汇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试行)》,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推动恢复性生态司法与林业碳汇工作机制的有效衔接。
规范碳汇损失计量方式。出台《适用林业碳汇补偿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有效化解生态损失与碳汇不完全等同问题,提高碳汇补偿机制严谨性,结合县域森林植被结构实际,为碳汇损失量科学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发挥碳汇补偿蝶变效应。与常山县两山合作社、检察院共建碳汇+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将行为人认购的碳汇补偿款用于碳汇林基地植树造林及森林抚育等项目,实现碳汇功能和生态修复有机统一。目前已累计交易司法碳汇14笔,涉及林业碳汇7050吨,交易金额70.5万元,碳汇收益直接用于150亩碳汇基地退化林地块森林提质修复,进一步扩大“碳汇+司法”示范效应。
创建油茶碳汇先行基地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制油茶碳汇方法学。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合作,探索“经济林+碳汇”模式,选取595亩各年龄段、具有代表性的低效油茶林进行地径、根系、枝叶等取样测量。编制出全国首个《油茶林管理项目方法学》,填补了中国油茶碳汇方法学领域空白,对推动油茶低碳高效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深耕油茶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对基地1500亩油茶开展抚育和改造增效,实施低碳经营,在增加植株生物量的同时提升油茶产量,打造油茶低碳高产全国示范样板。智能化培育新嫁接油茶苗,精准控制水肥灌溉、光照时间强度,将油茶幼苗从种植到挂果的时间缩短至3—4年。在碳汇先行基地内部署7套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二氧化碳变化量,建立油茶碳汇数字化软件平台。
绘制碳足迹带动林产转型。与专业机构合作,调研收集油茶加工龙头企业碳足迹数据,对山茶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碳足迹评估研究,完成2项具有代表性的山茶油产品碳足迹计算认证,成功发布《山茶油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对油茶在种植加工销售过程中各环节的碳吸收量与排放量进行量化评估,为山茶油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提供了标准化指南,助力油茶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开展CCER造林项目开发
搭建林业富民新平台
对于分散的造林项目,聚焦CCER能不能开发、怎么开发、开发的钱从哪里来、收益的钱怎么分、能有哪些成效五大问题着手突破。
摸清碳汇开发家底。按照造林碳汇方法学,从2012年以来的台账中筛选出符合开发条件的造林地块,确认实地情况后将地块进行数据化处理、修边,完成上图;完成上图后,将数据上传系统进行测试,修正完善开发地块的矢量数据。项目开发地块面积约1万亩,涉及地块288个。
创新碳汇开发形式。按照零碳亚运碳普惠项目开发模式,依托衢州市碳账户平台,结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造林碳汇)方法学的适用条件开展CCER造林项目的开发,推动碳汇数字化发展。以“两山合作社+农户+村集体”联结形式开展项目开发,提高林农收益分配比例,形成碳汇收益互惠合作关系。
实现碳汇效益转化。“两山合作社”作为项目开发主体,保障项目开发前期资金筹措,同时明确80%收益分配给林农、20%收益分配至“两山合作社”的反哺方向。通过国资保障,林农不用出一分钱就能在碳汇项目上额外获得生态红利,还会自发经营森林,改善林木质量,收获酬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资金转化成果。本次项目涉及农户及村集体194个,按20年计入期预计核证碳汇量10万吨,促进林农额外增收约300万元。通过碳权剥离林权,助力林权资产化富集,提升林木生长期附加值,将碎片化、沉睡的碳权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林权改革工作。
常山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聚焦护绿、扩绿、转绿,在衢州市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方案框架下,扎实推进CCER造林碳汇项目开发,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常山路径”,努力让常山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全力谱写“双碳”目标绿色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