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林场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四明山腹地,坐落于余姚、海曙、奉化、上虞、嵊州五县(市、区)行政区域范围内。林场现有经营土地总面积9.9万亩,林地面积9.25万亩,森林覆盖率92.47%,森林总蓄积76.79万立方米。
林业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固碳增汇的重要任务,发展林草碳汇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压舱石”,是中国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支撑,也是展示中国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战略之举。为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发挥林草碳汇功能,宁波市林场勇担国有林场作为林草事业发展和改革一线阵地及排头兵的责任与使命,发挥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性。2022年1月,根据省林业碳汇工作整体布局,经省林业局审核,省“双碳办”发布,创建省级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工作。宁波市林场通过与宁波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部门的多次对接汇报,争取专项建设资金1167万元,针对1500亩黄山松近成过熟林,开展宁波市林场林业碳汇先行示范项目,重点围绕松林更新改造,探索区域适用性的固碳增汇路径。
坚持生态可持续建设
宁波市林场立足四明山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围绕黄山松近成过熟林,探索开展以综合经营方式的固碳增汇成效研究。一是开展“补植抚育+松材线虫病防治+林冠下更新”等综合抚育模式研究,比选优化黄山松林固碳增汇经营模式。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基地范围内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4500亩次、打孔注药1次、森林抚育2520亩次,为松林健康和稳碳固碳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二是结合开展大径材树种定向选育和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建设,协调推动稳碳固碳和生物多样性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双向反哺,努力打造一批集碳汇能力、物种丰度、森林韧性等能力综合提升的森林经营示范点。通过初步建设,林分持续固碳能力和森林韧性逐步提高,在年初雨雪冰冻灾害中,针阔混交异龄复层林呈现出更高的抗自然侵害能力,保留性更好,减少了灾害性的碳汇损失。三是探索采用“多区位、多形式、多树种混交、自主选育”的作业方式,进一步提升补植生态效益。主要依据补植区域立体条件差异,选择多种适生先锋树种(山顶、山脊立地条件贫瘠的种植日本扁柏、金钱松,中部相对肥沃区域种植南方红豆杉、枫香等);针对地块森林空间结构及种群特性差异,选用条状、间隔、块状等补植布局;在补植苗木选择上,发挥场部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开展自主培育研发,选用选育改培后,具备对高海拔、低温等林场自然条件更高适生性的苗木。
通过补植工作创新,充分调动资源、区位、生境等优势利用,实现集约化经营,促进研发内外循环体系良性发展。宁波市林场采用的多方位经营及创新措施,为“适地适树”、统筹推进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提升解决难题。经初步论证,基地范围内松林实现了年平均碳储量增长率由2.96%增至5.26%,年平均碳密度变化量增量达0.81吨/公顷,松林生态系统呈现出更高的可持续经营和稳碳固碳能力,探索形成的经营模式为四明山区域乃至全省类似林分森林更新和生产力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推进机构常态化协作
宁波市林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创新与传统林业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未来林场建设。一是强化科学论证。委托江波、周国模等知名专家多次论证建设方案,与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杭州亿衡碳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在先行基地建设全流程中系统、科学、全面地推进工作,为高质量碳汇先行示范基地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全面精确监测。布设森林经营碳汇监测样地60个,历史经营样地45个,碳通量塔校验样地25个,采用多态样地实现经营状态全覆盖,精确测量森林碳储量变化。基于传统地面样地布设,建立森林生态系统通量塔建设。通过碳通量塔建设,布设闭路涡洞测量、气象梯度、廓线测量、多通道土壤通量自动测量等系统设施,运用涡洞通量观测技术,实现对空气温湿度、风速、红外地表温度、光照强度、大气压、降水量、二氧化碳和水汽浓度等多种要素的观测,获取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时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实现森林碳储量高精度、高效率动态模拟。
同时,采用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和遥感卫星,获取与生物量、胸径、树高、空间位置等实测相关的植被覆盖变化、植被光谱信息等,建立森林生物量与遥感参数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实现大尺度连续生物量监测。通过三者建立起“点—区域—大范围”多监测尺度,“天—空—地”多空间层级的全方位一体化碳汇精确监测感知网络,实现碳汇时空动态精确监测,为精准指导碳汇建设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深化科技现代化赋能
宁波市林场始终坚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推动数字化、智慧化林业转型发展。一是强化可视化应用。基于立体监测体系,结合宁波市数字化改革“四横四纵”架构,利用GIS技术进行碳储量空间可视化扩展搭建,集成“一图总览、一图知账、实时计量、多情境监测评估”,量化森林管理(包括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的经济效益),建设监测评估应用场景。二是深化数字孪生建设。运用三维和地理信息等技术,构建三维实景展示平台,桥接立体监测网络,解构资源、管理等多源数据架构,实现监测、管理等数据、资源可视化分析及展示。通过建设,完成26项专题资源、管理数据整合,9项数据的归集与展示,成功部署二三维数据可视化、地图操作、查询统计等功能。全场三维实景全覆盖,实现数据的立体空间分层、三维表达,高效促进场区资源管理决策部署科学化、精确化、数字化,并为进一步扩大林业数字化应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底座。形成的科学、可复制、可推广的精确监测体系构建方法及搭建的三维实景监测应用场景,为全省开展森林经营成效监测、分析、展示等建立了模式窗口,在推进数字林场、未来林场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厚植绿色生态化本底
下一步,宁波市林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森林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经营抚育、科研监测、碳汇科普宣传教育等现代化能力,全面增强固碳增汇效能。一是加强联动协调,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单位合作,积极引入跨行业领域技术转化应用,全面推动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推广。二是加强森林碳汇防灾体系建设研究,根据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受灾调查结果,开展四明山区域森林韧性及承灾评价体系建设试点,研究森林承灾防御空间结构调整经营技术,提升抗灾能力、减少碳汇损失,发挥国有林场责任与担当。三是完善宣教体系,提升科普实效。联合宁波市林学会开展碳汇科普宣传进社区、进镇进村、进校等,提升市民碳汇认识度,促进集体林权登记与碳汇开发相结合,充分挖掘碳汇促进强村富民建设内涵,探索碳汇与林产融合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