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聚焦/产经纵横
 
     
 
 

厚植生态本底 尊重自然本质

 
 
发布日期:2025-04-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创新生态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2005年8月1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龙泉市凤阳山考察时,提出“国家公园就是尊重自然”重要论述。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百山祖园区龙泉片区(以下简称“龙泉片区”)内坐拥海拔1929米的长三角最高峰,被誉为长三角之巅,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古老锆石的发现地,是华东地区和长三角区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近年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龙泉保护中心”)坚持抓实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和发展富民三项重点,联动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着力提升国家公园创建品质。

尊重自然 守护独特稀有自然生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凤阳山是全省创建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的陆地国家公园候选区。20年来,丽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美丽生态,打造万物和谐的自然花园。

  严守森林“第一防线”。在“人防”上,加强“三员管护”队伍和扑火队伍建设,保护中心75%人员下沉到基层一线,“保护中心、保护站、保护点(村)”三级保护管理体系力量进一步增强;扩增国家公园管理员、村级兼职护林员、龙泉片区扑火队队伍。在“物防”上,投资4102.2万元,对区内29条共98公里巡护道进行提升改造,实现资源保护与便民服务功能相统一。在“技防”上,通过保护与监测体系建设,形成“天、空、地、人”感知体系网络,建成第一个国家公园数字孪生应用“江浙之巅”,实现对巡护人员及区内人员的实时监控管理;通过AI自动识别物种,解决了海量监测数据的人工识别分析问题;开发“浙政钉”与“浙里办”两端公众服务平台。截至2024年10月底,该应用已获取生物多样性数据4.7万条,监测域内动物180种;记录卡口车辆信息9万车次;在线巡护人员67人,巡护里程累计10.6万千米;监测空气质量、气象、水质、湿地监测数据1000万余条,为防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域内45年无火灾。

  夯实执法“第一支撑”。联合市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11家单位,成立“瓯江源”生态保护联盟,构建“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生态修复+数字治理”四位一体协作联动机制,并设立公检法百山祖国家公园检察联络站和公安警务室、生态法庭;市级层面签订“联管、联享、联排、联查、联宣”生态警务协作机制协议,一举打破行政区域壁垒,通过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推动生态领域执法司法一体打击、系统治理,护航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修复生态“第一底色”。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根据森林、沼泽湿地、草甸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谋划推进湿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建设、生态保护设施建设、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系列项目,着力推动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区内生境持续向好,陆续发现昆虫新种凤阳巨基叶蜂,植物新种华大花忍冬、凤阳山樱桃、凤阳山荚蒾等,记录新分布物种白颈长尾雉、白腹暗蓝鹟、铜蓝鹟等十余种,消失多年的中华穿山甲也重新出现。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国家公园+”创新实践,立体构建“保护控制区+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区”三区全域联动发展格局,依托国家公园顶级生态IP,大力发展高山养殖种植、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森林康养等多形式产业,真正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山村实行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林业生产,打响“百山祖国家公园”高山林产品品牌的同时,建设农旅融合的绿色生产生活空间,带动毗邻乡镇发展。

顺应自然 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生态保护工作压力大。在农村空壳化、老龄化背景下,国家公园边缘区域农田、山地抛荒导致林下可燃物增多;护林员、扑火队员老龄化加剧、后续力量不足,导致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此外,由于土地长期抛荒,使得生态系统中的某些要素缺失,甚至可能引起一些生态系统的断裂和物种的灭绝。

  文旅融合不够深入。龙泉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深化文旅融合,推动龙泉片区创建龙泉山5A级景区,但保护管理与文旅开发在融合过程中仍缺乏协同性和一致性。在资源整合上可能存在管理分散等问题,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数字化应用方面不够广泛和深入,限制了文旅融合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影响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带富效应不够明显。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限制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往往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山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导致人才外流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保护自然 为实现“国之大者”接续奋斗

  龙泉保护中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总价值,打造标杆型国家公园样板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生态资源”筑基,以“产业发展”赋能,以“民俗文化”铸魂,加快构建一心(国家公园龙泉分区生态保护核心)引领,一带(国家公园龙泉分区产业联动发展带)串联,三区(屏南镇户外运动拓展片区、龙南乡乡村田园观光片区、兰巨乡长寿氧吧度假片区)共创,四站(查田镇、小梅镇、安仁镇、塔石街道)联动创建布局,在生态资源、科研宣传、社区联动等方面依托科学化、生态化、特色化实施“三大行动”。

  深入实施生态资源保护行动。健全完善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加强进区人员宣传教育,落实“扫码入园”和火种收缴代管制度,做好火源管控。加强国家公园管理员、护林员、扑火队员三支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业务知识指导培训和日常监督,组织扑火队伍培训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水平。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数智百山祖”和“智慧凤阳山”应用平台深度融合。开展国家公园管理员培训,提高巡护系统、动态监测系统等的使用率,使国家公园管护更加智能便利,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网络更加牢固严密。利用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护、望远镜观测等手段开展常态化巡查监测,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计划组织动员和团结社会力量,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维护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

  深入实施科研宣传提质行动。持续打好“内育”“外引”两张牌,提升龙泉片区科研水平与社会影响力。以创建活跃的国内科研合作交流平台为目标,与各大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通过鼓励参与全方面、多领域的科研课题和项目,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开展国家公园主题科普知识宣教等活动,开展国家公园标识标牌设计、宣传视频拍摄、送戏下乡、文创产品设计、网络宣传等活动,展示龙泉特色,努力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组织国家公园相关单位在职人员、志愿者等进行野外应急救援、解说技巧等方面培训,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更多国家公园生态自然代言人。

  深入实施社区联动发展行动。充分挖掘国家公园毗邻社区内各类优势资源,将国家公园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是变劣势为优势,打造避暑养生品牌,龙泉片区海拔800米以上自然村49个,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约5000个/立方厘米,最高达到2万个/立方厘米,pM2.5比城区低50%,通过加快推进山居民宿群建设,谋划一批平均气温为25℃的山居康养品牌民宿,打造山居康养标准品牌。二是变生态为业态,打造林下经济品牌,龙泉片区耕地面积广,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是发展“林下经济”的理想区域,可大力培育具有国家公园辨识度的“林下经济”特色品牌。三是变山路为富路,打造高山越野品牌。龙泉片区有森林古道200多千米,其中连接11座海拔1800米以上山峰的“千八线”长60余千米,景观独特优美,穿越强度大、路程长、线路复杂,以“华东第一虐”著称。龙泉片区将依托丰富的田园资源打造诗意田园主题线路,依托“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打造天空越野主题线路,依托高海拔村落打造云端秘境主题线路,依托瓯江源头各水系打造瓯江碧水主题线路,结合四大主题线路建设,开发农文旅体系列活动和赛事,全力打造“山区运动之城”。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