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
 
     
 
 

金东: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发布日期:2025-04-0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古树和名木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每一棵古树名木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在金东区,有许许多多的古树名木,经年累月见证城市发展,承载了民众一代又一代的乡愁记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有生命的文物”,了解金东区为保护古树名木作出的努力,所倾注的匠心与汗水。

  525株古树名木“老有所依”

  金东区历来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坚持“一树一策”“一树一档”,科学制定古树保护方案,让古树名木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早在2002年,金东区设区之初,就开展了全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并进行全面建档,建立了一级、二级、三级379株古树档案,进行挂牌保护。此后,为全面掌握金东区古树名木资源的动态变化、保护管理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金东区林业局又多次对全区古树名木开展普查复查工作,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古树名木档案,进一步掌握金东区古树名木生长和分布现状,实现古树名木分类、分级,为古树名木资源日常管理、森林生态建设、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材料。根据最近一次的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该区共有古树名木共525株,计19科25属27种。其中散生古树431株,古树群1个(计古树94株)。它们的信息已经全部录入“浙江省古树名木地图”。

  2018年起,金华市启动古树名木二维码科普应用项目,金东区525株古树名木都安装了二维码,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任意扫描一株古树名木身上的二维码,古树身世、来龙去脉、家族信息等一目了然。与此同时,金东区每年都会开展古树名木健康状况调查,坚持通过“一树一策”保护濒危及急需救助的古树名木,每年安排预算对一些长势衰弱的古树进行保护,对被台风等自然灾害破坏的进行紧急救护。

  孝顺镇夏宅村为古樟树建立了片状绿地,并围建了护基花台;孝顺镇车客村为了三株古柏木建起100多平方米的小花园,四周也砌有护堤,车客村的古樟也建有半径4米多的园台;源东乡的止方村、长塘徐村为倾斜的古樟树修筑了支撑柱;源东乡东上叶村为古罗汉松修建了围墙,和施复亮故居一同加以保护;岭下镇的桥头村,专门为水碓岩和来龙头的樟树修筑了护栏和保护台……

  创新举措撑好“保护伞”翠叶青枝,古木参天

  走进傅村镇西周村,村口那一对千年古樟早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株古樟长在一起,犹如一公一母。主树干处形成一直径约2米的空洞,人在其中展臂可旋转自如。公樟略小些,也历经千年屹立至今。另一株大些的母樟年代更为久远,据文物专家考证其植于唐代,历千年仍长盛不衰,树龄逾1100年;胸径4.5米,需9人才能合抱;树高20米,冠幅占地近1亩。这一对古樟在村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百年来,村民供奉其为神灵,逢年过节加以拜祭。西周村东临艾青故里“畈田蒋村”不足百米。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樟树,二村将周边古树一并纳入管理,原地建起畈田蒋村艾青香樟古树文化公园,由村干部负责按时巡查维护。2023年,畈田蒋艾青香樟古树文化公园入选第一批浙江省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名单,知名度大大提升。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是‘有生命的文物’,眼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古树名木面临着诸多威胁,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保护、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良好氛围。”金东区林业局野保站站长黄国成说。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未经批准,古树名木不能进行移植,哪怕是对病死古树修剪枝条,都要进行审批。此前在新区开发建设中,一项目红线内有两株古树,施工方要求移植,他们与施工方一起查看,发现该项目虽是金华市重点工程,但不是国家与省重点项目,不符合移植的条件,故协商保留两株古树,施工时适当保留距离并用挡墙进行保护,最终取得施工方的谅解与支持。

  今年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科学界定和划分古树名木的保护等级,明确古树名木普查、认定、公布程序。《条例》严格限制采伐和移植,规定除抢险救灾等特殊紧急情形外,禁止采伐古树名木。“接下来,我们将依据《条例》,重新开展辖区古树名木普查,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资源数据库,传承历史文化,讲好本地古树名木故事,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黄国成说。

(金东区林业局,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