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大食物观,依托森林生态优势,着力抓好林地经营利用,以林下种植食用菌为切入点,高位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16.35亿元,林下种植食用菌总产值达286万元。
亳州市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发展林下经济奖补政策。蒙城县制定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等特点,种植羊肚菌、赤松茸、巨鲍菇、双孢菇等食用菌,明确对林下种植食用菌给予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涡阳县按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对林下规模种植农作物给予分类补助。
通过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农民参与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热情大大提高。家住谯城区魏岗镇蒋庄村的村民张卫东,2021年便利用自家40亩林地种植香菇,并创办食用菌家庭种植农场。2024年起,他又发展起林下羊肚菌种植。张卫东还把多年积累的林下食用菌种植经验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成功带动7户农民增收。
作为安徽省种苗基地试点单位,蒙城县白杨国有林场年均能够提供苗木30万株以上,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林场以打造现代化国有林场为目标,在推进无絮杨繁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有机杜仲小白羊养殖产业,逐步实现以林养林、以林富民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2024年,林场场长赵明坤了解到羊肚菌经济效益高,且适合生长在阴凉环境,由此他想到利用林场的林下闲置空间种植羊肚菌。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林场以林地和大棚入股,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目前已建设施大棚3000平方米,羊肚菌亩均产量175—200公斤,亩均效益4万元。
“现在羊肚菌干货每斤能卖到400元,鲜货每斤能卖到50元,收益不错,我们打算再扩大规模,种点别的菌种。”赵明坤说。
通过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林场还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民可以在林场从事菌棒生产、采收分拣等工作。“主要工作是林下管理,一天能收入70元。”60多岁的侯宝成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为提升林下食用菌发展质效,亳州市探索出一条集良种培育、电商引领、深加工与文旅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涡阳县携手安徽一家林业企业,构建从菌种培育到采收加工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初步形成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已打造80亩林下羊肚菌特色种植示范区,建成林下羊肚菌标准化生产基地,配套羊肚菌烘干设备,并建设冷库。”该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与标准化生产流程,羊肚菌产品标准化率超95%。
涡阳县还组建了专业化羊肚菌菌种研发机构,通过基因选育与栽培工艺优化,菌种纯度与出菇整齐度实现质的飞跃,良种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位于蒙城县王集乡的一家林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高校+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掌握羊肚菌、赤松茸、猴头菇等8个菌种的培育核心技术,并建设了菌包、菌种、食用菌加工生产车间等。
公司先后在蒙城县王集乡、双涧镇、庄周街道等地建设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5个,每年种植羊肚菌270余亩、赤松茸140余亩,羊肚菌亩均产量500公斤、赤松茸亩均产量超3500公斤,亩均效益均在1.5万元以上。同时发挥联农带农优势,发展周边菇农36户,带动38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
(陈瑶 王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