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湖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观鸟摄影师沈容维
我今年77岁,是一名观鸟摄影师。过去的7年里,我走遍了湖州的湿地、山林与河畔,用镜头记录下上百种鸟类的灵动瞬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拍鸟?我想,或许是因为在它们的羽翼之间,我看到了湖州最原始、最鲜活的生命力。
此前,演员李现在公园“打鸟”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而生态环境部点名李现的微博,则把“打鸟”这波话题热度推向高潮。“打鸟”,是摄影爱好者约定俗成的用语,是指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与“打靶”类似,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并非字面意思上的伤害鸟类。
我17岁开始接触相机,师从张葆民先生,20岁便掌握了摄影和暗房技术,用相机记录了当时湖城的许多大事。60年来,我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相机。
快乐摄影,身体力行。退休后,我带着相机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2018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认识了几位上海的观鸟摄影师。自此,我便与鸟儿结下了不解之缘。拍鸟并不容易,为了捕捉珍稀鸟类的身影,我常常凌晨5点出发,在隐蔽处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顶着刺骨寒风,但这一切都抵不过按下快门时的喜悦。
拍鸟圈里有一句话,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鸟儿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更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每逢候鸟迁徙季,数以万计的天空精灵都会如约来到湖州,其中不乏踪迹罕见的珍贵物种。2022年,有人在老石坎水库发现了“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得知这一消息,我立马带着7位摄影师,一人买了一顶帐篷,驱车赶往老石坎水库。整整两天一夜,我们躲在帐篷里,终于拍下了中华秋沙鸭在水面起飞的瞬间。这一刻,我知道,我们拍到的不仅是鸟儿的翩跹身姿,更是湖州在绿色发展中的智慧抉择。这些年,我拍摄的鸟类摄影作品多达数十万张,其中,作品《鱼在嘴上》获得2023年第四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银牌。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还与鸟友一起,在仁皇山景区打理了一条飞鸟通道——仁皇山鸟廊。一直以来,我们精心打理,引来无数珍贵鸟类光顾,也吸引了拥有顶级装备的摄影爱好者在这里“与鸟共舞”。我们接待了长三角地区鸟友近千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湖州,了解湖州,爱上湖州的生态。
在鸟的世界里,我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邂逅。鸟儿们的每个动作,被相机转换成最美的语言。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湖州栖息。我想,这是对湖州生态最好的认可。
(湖州市林业局,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