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林海生金产业兴 绿富双赢谱新篇——永康市创新“公益林+”模式 探索发展利用新前景

发布日期:2025-05-0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永康市现有森林面积81.9万亩,森林覆盖率52.2%,其中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44.5万亩,20年来累计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9亿余元,惠及2万多农户和200多个村集体。据永康市公益林最新效益公报显示,永康公益林年均涵养水源18012.6万吨,固持土壤90.8万吨,固定二氧化碳23.3万吨、释放氧气16.9万吨,吸收二氧化硫0.3万吨、滞尘72.6万吨,释放负氧离子2775个/立方厘米,平均生物多样性保育指数5.2,每亩公益林每年发挥生态效益平均为9073元,全市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合计40.4亿元。

  这二十年来,全市上下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作用的同时,积极在公益林+发展领域进行探索,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发挥林长制作用,护绿、增绿、活绿协同发力,不断夯实生态基底,巧做“林”文章,因地制宜盘活“林”资源,打造新业态,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让金山银山底色更足。

  森林康养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森林康养旅游正悄然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新风尚。连日来,前仓镇大陈村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康养的外地游客。“空气好、田园景观丰富,是大陈村吸引游客、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的一大优势。这段时间陆续有来自上海、嘉兴、宁波等地的游客入住,目前80%民宿已住满了。”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建伟说。

  大陈村位于历山脚下,南依虎踞峡、盘龙谷风景区,北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吴古村落,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公益林有4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56.2%。随着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陈村依托保护良好的生态公益林形成的自然环境,主动整合周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大胆探索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林水相依、绿树相融”的“民宿+休闲康养”新模式,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舒适的康养服务。

  据了解,过去的大陈村以种植葡萄和毛芋等农产品为主,但因地理位置因素,常处于滞销困境,老百姓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更是穷得叮当响。几年前,大陈村敏锐捕捉到当代城市人“亲近自然”的市场需求,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山林优势,发展起了“美丽经济”—森林康养旅游产业。

  为提升游客体验感,该村先后在村域范围内种植了樱花、浙江楠、枫树等树木,扩大村庄绿化面积,大力支持村民打造美丽庭院,开办民宿。如今,大陈村民宿达46家,全村80%以上农民从事民宿旅游及相关产业。去年,大陈村迎来游客人数近40万人次,村民年均收入高达4.8万元。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陈村则很好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也与永康市森林资源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发展理念契合。近年来,永康市以生态公益林为发展抓手,引导村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村庄向集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深度旅游产品转型,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充分唤醒并利用沉睡的绿色资源,让更多农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生态影视成为绿色经济新引擎

  当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邂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会激发出怎样的生机与活力?在西溪镇,“一片樟树林”造就“一方新产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与答案。

  西溪镇素有“永康西藏”之称,森林覆盖率达70.3%,全域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空气中弥漫着高浓度的负氧离子,被誉为“天然氧吧”。凭着这些自然优势,西溪镇还打造了省级森林城镇、省级森林康养名镇、全国首批森林文化小镇等多个“金字招牌”。

  西溪镇成为影视小镇绝非偶然,该镇现有生态公益林5万多亩,20年来,西溪镇在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公益林管护工作,提升管护效能。在这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护林员,如该镇护林员吕青伟,他主要负责金园村周边3000多亩山林的森林安全,二十年如一日以细致的观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护绿的初心,扎根山林,用长年的坚守兑现着对绿水青山的承诺,而他的护林故事也是永康市护林员队伍的缩影,他们守护着全市山林,也见证了公益林20周年的建设历程。

  近年来,西溪镇依托大面积生态公益林,以影视文化为引擎,将资源优势与绿色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走出了“公益林+影视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

  “得益于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真正让西溪这座生态影视小镇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蝶变。”西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西溪镇形成了以寺口村、上坛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村庄的西溪影视基地,还建成了22个室外拍摄点和2个室内拍摄点,吸引了众多知名剧组入驻取景拍摄。2024年,西溪镇接待拍摄剧组110余个,直接经济收入达530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群演机会,让不少人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径。

  以林兴旅激发生态旅游新活力

  说起方岩山,脑海中第一印象便是青山延绵的壮阔、绿树成荫的密林。方岩山总面积7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省级公益林就有4万多亩,2024年,被浙江省林业局评为“百片最美公益林”之一。

  漫步方岩山,清新的空气与茂盛的树木交织成一幅宁静美好的画卷。山内古树成林,植物资源丰富,青冈、枫香、木荷、马尾松等树种点缀其间,更有树龄超过150年的苦槠古树林和两株入选“浙江十大名木”的白花泡桐树。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竹海苍翠,秋季枫叶似火,冬季白雪皑皑,方岩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在方岩这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不仅有壮美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不仅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则形成胡公文化的发源地,润泽四方;更是五峰书院文人学士讲学、孕育南宋永康学派和明朝五峰学派等思想文化高峰的摇篮。刘英烈士陵园作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吸引着大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方岩山还是陈亮文化、胡公文化及五金文化的交汇之地,从诗文书画到红色革命,每一处都记载着历史的痕迹。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浙江省新十大名山公园,方岩山的生态价值与文化旅游价值相得益彰。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自然科普教育基地,挂有300多个树木科普宣传牌,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科普知识。据统计,去年方岩山共接待游客1300458人次,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美丽林相拓宽“绿富”双赢路

  每次走在江南街道园周村,脑海中总能想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诗句。在园周村山清水秀、湖光潋滟的自然生态中,每年夏天开放的木荷花最为惊艳。初夏时分,盛开的木荷花宛如精致的莲花座,花香浓郁,远远望去,在葱茏山林间,一丛丛洁白花朵恰似弥漫于林间的白雾,如梦如幻。木荷花有毒却是天然的“防火树”,园周村后山成片的木荷花既形成了靓丽的风景,也编织了重要的林间防火带。

  据了解,园周村现有生态公益林2000余亩,以常绿阔叶林为主。2022年考虑到小长城周边林相色彩单一,马尾松受松材线虫病危害较大,林木缺株较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其进行林相改造,以“割灌除草+间伐+补植”等综合抚育方式,为树木生长腾出空间,伐除病死、枯死木,补植了乌桕、银杏、枫香等彩色树种,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林相结构,营造物种丰富、结构稳定的常绿阔叶混交林,提升了森林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更为园周村的生态旅游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深度融合,让园周村“小长城”步道实现华丽蜕变,步道两侧林木郁郁葱葱,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之中。夜幕下,小长城在色彩变幻的灯光照射下,犹如一条绚丽的长龙,在蜿蜒的山顶盘旋,成为园周村一道独特的夜景名片。园周村的生态不仅吸引了游客登高打卡,更聚焦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的“镜头”。

  一个村庄的蝶变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发展脉络,园周村正是“两山”转化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活样本。该村充分整合自然环境,聚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将“生态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成为永康最火爆的短线游景点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永康市林业局,融媒记者 潘燕佳 通讯员 陈敏 任立超)